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上市环境分析 | 第19-24页 |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19-21页 |
·资本市场开天辟地 | 第19页 |
·三板市场平稳组建 | 第19页 |
·中小板肩负战略使命 | 第19-20页 |
·创业板标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 第20-21页 |
·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条件的比较分析 | 第21-23页 |
·我国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的定位 | 第21页 |
·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1-22页 |
·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上市条件的比较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创新型(试点)企业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评价研究 | 第24-36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4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导向分析 | 第24-28页 |
·上市条件培育 | 第25页 |
·创新能力培育 | 第25-26页 |
·外部支持培育 | 第26-28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第28-35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框架 | 第28-29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9-31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上市培育标准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新材料行业的案例研究 | 第36-45页 |
·近年来安徽省新材料行业状况 | 第36页 |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 第36页 |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 第36页 |
·科技创新不断加速 | 第36页 |
·基于上市培育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36-43页 |
·企业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36-42页 |
·实证分析 | 第42-43页 |
·促进安徽省新材料行业发展的一般原则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完善创新型(试点)企业上市培育标准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从上市条件培育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45-46页 |
·保持企业良性的财务状况 | 第45页 |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第45页 |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 第45-46页 |
·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46页 |
·从创新能力培育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46-47页 |
·大力支持科技计划项目 | 第46页 |
·培养并集聚创新型人才 | 第46-47页 |
·改革创新资金配置方式 | 第47页 |
·从外部支持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47-48页 |
·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 第47页 |
·改善创新型(试点)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 | 第47页 |
·提高产学研的合作效率 | 第47-48页 |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A 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标准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打分卷 | 第53-58页 |
附录 B 创新型(试点)企业上市培育标准体系指标评分准则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