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福建省致病疫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无毒基因AVR3a序列分析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 致病疫霉菌的危害性及其重要性第11-12页
 2 致病疫霉菌的分类地位及其生活史第12-13页
   ·分类地位第12页
   ·生活史第12-13页
 3 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13-20页
   ·P.infestans 群体遗传结构表现型分析第13-18页
     ·P.infestans 交配型第13-15页
     ·P.infestans 生理小种研究进展第15-17页
     ·P.infestans 抗药性研究第17-18页
   ·P.infestans 群体遗传结构基因型分析第18-20页
 4 P.infestans 无毒基因研究进展第20页
 5 晚疫病主要防治措施第20-22页
   ·抗病育种第20-21页
   ·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的研究第21页
   ·化学防治第21-22页
   ·生物防治第22页
 6 我国在致病疫霉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2-23页
 7 本研究的意义及总体设计第23-25页
   ·研究意义第23-24页
   ·总体设计(技术路线图)第24-25页
第一章 致病疫霉菌不同分离方法比较研究第25-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选择性培养基的制备第25页
   ·番茄和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识别第25-26页
   ·病样的采集第26页
   ·病原菌的分离第26-27页
   ·菌种的纯化与保存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页
 3 讨论第27-28页
第二章 福建省致病疫霉菌生理小种组成第28-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试验材料第28页
     ·供试菌株第28页
     ·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第28页
   ·试验方法第28-29页
     ·鉴别寄主的准备第28-29页
     ·孢子囊悬浮液的准备第29页
     ·离体叶片接种第29页
     ·接种反应型的观察第29页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命名方法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3 讨论第31-33页
第三章 致病疫霉菌抗甲霜灵菌株对5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研究第33-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供试致病疫霉菌菌株及甲霜灵抗性菌株的诱导第33-34页
   ·试验试剂及含药培养基的制备第34页
   ·供试植物材料第34页
   ·抗药性检测第34-35页
     ·菌落直径生长速率法EC50 测定第34页
     ·叶盘漂浮法(活体生测法)第34-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5 种杀菌剂对致病疫霉菌的EC50 值第35页
   ·离体条件下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对5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水第35页
   ·致病疫霉菌在活体条件下对5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第35-36页
   ·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性菌株在活体条件下对5 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第36-37页
 3 讨论与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福建省致病疫霉菌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9-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供试菌株第39页
   ·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第39-40页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0页
   ·SRAP-PCR 扩增第40页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第40页
   ·数据分析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SRAP扩增结果第41-42页
   ·SRAP聚类分析结果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第五章 致病疫霉菌无毒基因 AVR3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45-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材料第45-46页
   ·方法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 讨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油小球藻的筛选及其在处理淡水富营养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松材线虫flp-32&flp-27神经肽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