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强险赔偿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交强险赔偿制度基本问题解读 | 第18-23页 |
·交强险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交强险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交强险赔偿制度的涵义及内容 | 第19页 |
·交强险与商业三责险的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商业三责险的含义 | 第19页 |
·交强险与商业三责险的区分 | 第19-21页 |
·交强险与商业三责险赔偿责任衔接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域外交强险赔偿制度及借鉴 | 第23-35页 |
·德国 | 第23-25页 |
·德国交强险赔偿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3页 |
·德国交强险赔偿制度特点 | 第23-25页 |
·美国 | 第25-28页 |
·美国交强险赔偿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美国交强险赔偿制度特点 | 第26-28页 |
·日本 | 第28-31页 |
·日本交强险赔偿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8页 |
·日本交强险赔偿制度特点 | 第28-31页 |
·台湾 | 第31-33页 |
·台湾交强险赔偿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31页 |
·台湾交强险赔偿制度特点 | 第31-33页 |
·域外交强险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严格而有层次的立法模式 | 第33-34页 |
·费率厘定的开放性 | 第34页 |
·明确的归责原则 | 第34页 |
·合理的赔偿范围 | 第34页 |
·有效的监管体系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交强险赔偿制度发展状况及评价 | 第35-45页 |
·交强险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35-39页 |
·对《道交法》中相关规定的解读 | 第35-36页 |
·对《条例》中相关规定的解读 | 第36-37页 |
·对《条款》相关规定的解读 | 第37-38页 |
·对《侵权法》中相关规定的解读 | 第38-39页 |
·交强险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43页 |
·混合式归责原则引发多方质疑 | 第39-40页 |
·赔偿范围认定存在争议 | 第40页 |
·赔偿限额厘定不清 | 第40-42页 |
·除外责任事由规定不合理 | 第42-43页 |
·交强险赔偿责任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立法思路落后 | 第43-44页 |
·司法实施过程陷入误区 | 第44页 |
·对被害人权益保护意识不足 | 第44-4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交强险赔偿问题的建议 | 第45-56页 |
·统一交强险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 第45-47页 |
·实现受害人保护的立法目的 | 第45页 |
·体现交强险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45-46页 |
·有效防范风险 | 第46页 |
·顺应发展趋势 | 第46-47页 |
·均衡各方利益 | 第47页 |
·完善交强险赔偿责任范围 | 第47-51页 |
·将交强险赔偿责任限于民事责任 | 第47-48页 |
·取消对财产损失部分的赔付 | 第48-49页 |
·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尺度 | 第49-51页 |
·适度扩大受害人的范围 | 第51页 |
·充分改进交强险赔偿限额 | 第51-54页 |
·解决总项责任限额与分项责任限额的冲突 | 第52页 |
·近一步提高交强险赔偿责任限额 | 第52-53页 |
·重复投保时的责任分配对策 | 第53-54页 |
·取消不合理免责事由 | 第54-55页 |
·与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相统一 | 第54页 |
·与赔偿范围相一致 | 第54-55页 |
·费率厘定考量多方面因素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