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柔道项目的概述 | 第9-11页 |
| (1)柔道的起源 | 第9-11页 |
| (2)柔道的发展规模 | 第11页 |
| ·国外柔道项目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柔道项目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对柔道训练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 (2)对柔道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 | 第14页 |
| (3)对柔道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研究 | 第14-15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 ·访谈法 | 第15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 (1)问卷的设计与评定 | 第15页 |
|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5页 |
| (3)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15-16页 |
| (4)问卷信度检验 | 第16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6-1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42页 |
| ·新疆柔道项目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 ·新疆柔道运动员的基本概况 | 第18-23页 |
| ·男女运动员人数之比例 | 第19页 |
| ·南北疆运动员人数之比较 | 第19-20页 |
| ·运动员民族之分布 | 第20-22页 |
| ·运动员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 ·运动员对未来目标的认识分析 | 第23-31页 |
| ·运动员选柔道项目的途径 | 第24页 |
| ·运动员参加柔道项目的动机 | 第24-26页 |
| ·运动员对未来目标的认识 | 第26-30页 |
| (1) 运动员训练情况 | 第26-28页 |
| (2) 运动员对训练的满意程度 | 第28页 |
| (3) 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情况 | 第28-30页 |
| ·家长对运动员的支持 | 第30-31页 |
| ·教练员现状分析 | 第31-42页 |
| ·教练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第32-37页 |
| (1)性别与年龄结构 | 第32-33页 |
| (2)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第33页 |
| (3)执教年限 | 第33-34页 |
| (4)学历、职称 | 第34-35页 |
| (5)发表学术情况 | 第35-37页 |
| ·教练员工作积极性情况 | 第37-39页 |
| (1)新疆柔道发展认知情况的调查 | 第37页 |
| (2)教练员教学训练方法的调查 | 第37-38页 |
| (3)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调查 | 第38页 |
| (4)教练员对工作状态的满意程度调查 | 第38-39页 |
| ·教练员的招生渠道及教练员对柔道后备才的体系态度的调查 | 第39-42页 |
| (1)教练员的选材途径 | 第39-40页 |
| (2)教练员对柔道运动项目发展前景的调查 | 第40页 |
| (3)教练员对柔道新规则制定的满意程度的调查 | 第40-42页 |
| 4 新疆柔道项目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 ·柔道项目在新疆群众基础薄弱,宣传力度小 | 第42页 |
| ·运动员的选材渠道狭窄 | 第42页 |
| ·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依然存在 | 第42-43页 |
| ·教练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 | 第43页 |
| ·管理体制和竞赛问题诸多 | 第43-44页 |
| ·提高选材的科学性,加强选材的意识 | 第44-45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建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