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 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二、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7页 |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基础 | 第19-35页 |
第一节 关于边界 | 第19-24页 |
一、 边界的属性 | 第19-21页 |
二、 边界效应及其转换 | 第21-23页 |
三、 边界与“距离死亡”学说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跨境经济合作的内涵 | 第24-26页 |
一、 跨境经济合作的定义 | 第24-25页 |
二、 跨境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定位 | 第25-26页 |
三、 跨境经济合作的一般设立步骤 | 第26页 |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 | 第26-27页 |
二、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7页 |
三、 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对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分析 | 第28-35页 |
一、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与“沿边经济增长中心”说 | 第29-31页 |
二、 “引力模型”理论 | 第31-32页 |
三、 “市场潜能”理论 | 第32-33页 |
四、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 第35-44页 |
第一节 云南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第35-40页 |
一、 经济发展优势 | 第35页 |
二、 自然地理优势 | 第35-40页 |
三、 基础设施条件 | 第40页 |
第二节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第40-42页 |
一、 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 | 第40-41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现状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可行性实证分析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初始模型的选取及实证检验 | 第44-49页 |
一、 初始模型的选取说明 | 第44-45页 |
二、 实证检验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模型的改进及实证检验 | 第49-52页 |
一、 模型改进 | 第49页 |
二、 实证检验 | 第49-52页 |
第三节 实证结论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中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 第53-62页 |
第一节 阻碍因素 | 第53-57页 |
一、 发展基础层面 | 第53-56页 |
二、 政策体制层面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对策 | 第57-62页 |
一、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第57-61页 |
二、 政策体制层面的完善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