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及其现状 | 第16-21页 |
·轨道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 第16-20页 |
·轨道几何状态变化规律及其评价 | 第20-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2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轨道检测技术及其评估分析 | 第23-58页 |
·成都什邡瑞邦线路检查仪检测性能的初步评估 | 第23-33页 |
·GJY-T-4型线路检查仪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线路检查仪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分析 | 第25-29页 |
·人工测量值与线路检查仪测量值的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人工测量与线路检查仪测量正矢值的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单项最大值与平均值比较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江西日月明线路检查仪检测性能的初步评估 | 第33-44页 |
·线路检查仪检测数据的重复性分析 | 第33-41页 |
·线路检查仪与人工测量的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车载式与便携式线路检查仪 | 第44-55页 |
·车载式线路检查仪 | 第44-46页 |
·便携式线路检查仪 | 第46-54页 |
·便携式线路检查仪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评估结论和使用建议 | 第55-57页 |
·基本结论 | 第55-56页 |
·使用建议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轨道几何状态动静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分析 | 第58-108页 |
·轨道几何状态及其评价方法 | 第58-61页 |
·轨道几何状态概述 | 第58-59页 |
·轨道几何状态的评价与管理 | 第59-60页 |
·轨道几何状态分析内容与方法 | 第60-6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61-65页 |
·轨道几何状态数据存在的问题 | 第61页 |
·轨道几何状态数据源的预处理 | 第61-65页 |
·轨道几何状态动静关系分析 | 第65-103页 |
·“七五”期间中国有关的轨道动、静态不平顺统计曲线 | 第66页 |
·日本的轨道动静态不平顺统计曲线 | 第66-69页 |
·上海局管辖线路的轨道几何状态动静态关系分析 | 第69-103页 |
·轨道检测周期的初步建议 | 第103-104页 |
·当前的动静态检测手段与周期 | 第103页 |
·轨道动静态检测手段与周期的建议 | 第103-104页 |
·轨道几何状态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评价手段 | 第104-107页 |
·轨道几何状态的综合评价体系 | 第104-106页 |
·评价手段 | 第106-107页 |
·问题与分析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4章 铁路轨道几何状态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8-117页 |
·铁路轨道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的现状分析 | 第108-110页 |
·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110-112页 |
·概述 | 第110页 |
·系统定位 | 第110页 |
·系统功能 | 第110-111页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11页 |
·系统开发环境 | 第111页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111-112页 |
·典型应用界面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展望 | 第118页 |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