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理论 | 第11-16页 |
·国外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理论 | 第11-13页 |
·国内教育主体研究的理论 | 第13-15页 |
·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理论的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1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 | 第17-31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和意义 | 第17-24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 | 第18-21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位 | 第21-23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 | 第23-24页 |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 第24-26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 | 第24-25页 |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性 | 第25页 |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 | 第25-26页 |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现代教育学理论 | 第28-29页 |
·现代心理学理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2章 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 第31-39页 |
·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内在驱动力 | 第31-33页 |
·兴趣驱动 | 第31-32页 |
·利益驱动 | 第32-33页 |
·成就驱动 | 第33页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一般原则 | 第33-36页 |
·合理地定位教育目标的原则 | 第34页 |
·尊重差别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 第34-35页 |
·促进大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 | 第35-36页 |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培育 | 第36-38页 |
·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36-37页 |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7页 |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 第37-38页 |
·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 第39-53页 |
·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 第39-42页 |
·教师的主体地位 | 第39-40页 |
·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 第41-42页 |
·维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第42-47页 |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42-44页 |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第44-45页 |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 第45-47页 |
·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47-52页 |
·培养教师的主体教育理念 | 第47-48页 |
·全面提高教师主体的综合素质 | 第48-50页 |
·锻炼教师开展主体性教育能力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模式 | 第53-64页 |
·主体间性对单一主体论的超越 | 第53-57页 |
·主体间性教育的概念解读 | 第54-55页 |
·主体间性教育的哲学依据 | 第55-56页 |
·主体间性教育的实践分析 | 第56-57页 |
·主体间性教育过程的实现 | 第57-60页 |
·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 第57-58页 |
·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 第58-60页 |
·从“一刀切”向因材施教转变 | 第60页 |
·主体间性教育模式的构建 | 第60-62页 |
·平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尊模式 | 第61页 |
·交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 | 第61-62页 |
·和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哺模式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