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文中所用缩略语 | 第7-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玉米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玉米不同外植体培养 | 第12-16页 |
·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 | 第12-13页 |
·玉米茎尖培养 | 第13页 |
·玉米幼穗和幼胚培养 | 第13-14页 |
·玉米叶片和颖片培养 | 第14-15页 |
·玉米成熟胚培养 | 第15-16页 |
·玉米悬浮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 | 第16页 |
·影响玉米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因素 | 第16-20页 |
·材料本身 | 第16-18页 |
·培养基 | 第18-20页 |
·培养环境条件 | 第20页 |
·愈伤组织褐化及解决 | 第20-22页 |
2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机理与步骤 | 第22-24页 |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的发展过程 | 第24-25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 第25-29页 |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 | 第25-26页 |
·Vir 基因的活化 | 第26页 |
·受体材料、生长状况及基因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27-28页 |
·选择性标记基因 | 第28-29页 |
·其它因素 | 第29页 |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2章 玉米骨干自交系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33页 |
·植物材料 | 第31-32页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分化及生根培养 | 第33页 |
·试验参数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不同培养基对87-1 幼胚初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II 型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3-36页 |
·甘露醇浓度对玉米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基因型对玉米幼胚初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II 型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II 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次数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 | 第38页 |
·植株生根与移栽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2页 |
第3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玉米骨干自交系遗传转化研究 | 第4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玉米材料 | 第43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3-44页 |
·农杆菌培养基 | 第44页 |
·转化过程所用培养基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9页 |
·农杆菌的培养与转化方法的比较试验 | 第44-46页 |
·转基因玉米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6-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愈伤组织对Basta 除草剂的本底抗性及适宜筛选的浓度 | 第49-50页 |
·头孢霉素抑菌浓度试验 | 第50-51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高渗预处理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共培养温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5页 |
·共培养培养基pH 值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筛选方式对转化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56-57页 |
·用优化的转化体系转化不同品种效率比较 | 第57-58页 |
·转化植株PCR 检测 | 第58页 |
3 讨论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