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25页 |
·听证制度引入中国的历程 | 第12-14页 |
·听证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我国对国外听证制度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我国对国内外听证制度的研究 | 第15-17页 |
·听证制度的研究意义和存在问题 | 第17-20页 |
·听证制度对于中国公共决策体制的意义 | 第17-19页 |
1. 公众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形式 | 第17-18页 |
2. 提升公共决策透明性的制度 | 第18页 |
3.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 第18-19页 |
·听证制度在中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局限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0-25页 |
·基本设想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三类不同听证会的典型案例 | 第22-23页 |
·案例分析框架:背景—组织者意图、政策性质与外部环境—模式及成因 | 第23-2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自然公正原则 | 第25-26页 |
·正当法律原则 | 第26页 |
·公民参与与现代民主理论 | 第26-28页 |
3. 我国听证会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28-49页 |
·研究角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三类听证会实践概览 | 第29-33页 |
·政策认同型听证会 | 第29-31页 |
·政策改进型听证会 | 第31-32页 |
·危机应对型听证会 | 第32-33页 |
·三类听证会比较分析:北京世遗门票价格听证、上海物业管理立法听证以及圆明园环保听证 | 第33-49页 |
·三个听证会的实践概况及召开背景 | 第33-36页 |
1. 政策认同型听证会——北京世遗门票价格听证会 | 第33-34页 |
2. 政策改进型听证会——上海物业管理立法听证会 | 第34-35页 |
3. 危机应对型听证会——圆明园环保听证会 | 第35-36页 |
·听证会组织者与听证会 | 第36-39页 |
1. 政府退居幕后,提案者与公众台前亮相的表演 | 第36-37页 |
2. 组织者独揽决策权的事实 | 第37-38页 |
3. 组织者的意图与听证会的功能 | 第38-39页 |
·听证的制度安排 | 第39-46页 |
1. 听证组织者的意图:获得合法性、咨询意见、缓和矛盾 | 第40-43页 |
2. 听证申请人的安排 | 第43-44页 |
3. 听证代表遴选的安排 | 第44-45页 |
4. 听证会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安排 | 第45-46页 |
·对组织者产生影响的因素 | 第46-49页 |
1. 政策质量要求与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平衡因素 | 第46-48页 |
2. 媒体介入的因素 | 第48-49页 |
4. 听证制度的再认识——公众参与的力量 | 第49-60页 |
·公众在听证会制度中的地位与影响 | 第49-52页 |
·谁是“公众参与”中的“公众” | 第50-51页 |
·谁在代表谁:听证代表身份职业与听证意见的内在逻辑 | 第51-52页 |
·公众参与的组织化趋势与政府的选择 | 第52-55页 |
·增强参与能力:公众参与行政过程的组织化趋势 | 第52-53页 |
·政府的选择:对参与需求避而不谈还是广开言路 | 第53-55页 |
·打破政府独揽的决策体制与听证会制度的尝试 | 第55-57页 |
·独揽决策权的事实:政府对听证会制度的浓厚兴趣 | 第55-56页 |
·公众在决策体制中的影响力:分享决策权力 | 第56-57页 |
·充实公众参与权力的听证制度再设计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