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长春花及其种植 | 第13-15页 |
·长春花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栽培管理 | 第13-14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14-15页 |
·长春花生物碱的合成途径 | 第15-21页 |
·类萜途径 | 第16-20页 |
·吲哚途径 | 第20-21页 |
·TIAs的生物合成 | 第21-23页 |
·长春花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及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羟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 | 第23页 |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 | 第23-24页 |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 | 第24页 |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 | 第24页 |
·香叶醇合酶 | 第24-25页 |
·香叶醇-10-脱氢酶 | 第25页 |
·开环马钱子甙合酶 | 第25页 |
·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 | 第25-26页 |
·色氨酸脱羧酶 | 第26页 |
·异胡豆苷合成酶 | 第26页 |
·异胡豆苷葡萄糖苷酶 | 第26-27页 |
·它宁波羟化酶 | 第27页 |
·去乙酰文多灵-4-脱羧酶 | 第27页 |
·脱乙酰文多灵-4-O-乙酰转移酶 | 第27-28页 |
·脱水长春碱合酶 | 第28页 |
·长春花吲哚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转录因子 | 第28-31页 |
·ORCA家族 | 第28-29页 |
·其他几个重要的转录因子 | 第29-3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不同时期长春花叶片吲哚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第32-46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3-36页 |
·植物材料及无菌苗的培养 | 第33页 |
·仪器设备和试验试剂 | 第33-36页 |
·试剂盒及购买的试剂 | 第34页 |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生物碱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材料准备和处理 | 第36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6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6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6-37页 |
·试验方案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不同时期长春花三种叶片形态中文多灵含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时期长春花三种叶片形态中长春碱含量的比较 | 第39-40页 |
·不同时期长春花三种叶片形态中长春质碱含量的比较 | 第40页 |
·同一形态长春花叶片在不同时期文多灵含量的比较 | 第40-41页 |
·同一形态长春花叶片在不同时期长春质碱含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同一形态长春花叶片在不同时期长春碱含量的比较 | 第42-43页 |
·同一形态长春花叶片在不同时期生物碱总含量的比较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长春花不同时期叶片中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的测定 | 第46-62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7页 |
·植物材料及无菌苗的培养 | 第47页 |
·仪器设备和试验试剂 | 第47页 |
·长春花生物合成途径中11个关键酶基因在不同叶片不同时期的表达 | 第47-54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47-49页 |
·长春花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9-50页 |
·准备工作 | 第49页 |
·长春花总R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RNA纯度与浓度检测 | 第50页 |
·长春花mRNA的Real-Time Quantitatiove PCR检测 | 第50-52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52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2-53页 |
·各个样品和rps9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53页 |
·熔解曲线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54页 |
·试验方案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生物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55-59页 |
·ASA基因的表达量 | 第56页 |
·D4H基因的表达量 | 第56页 |
·TDC基因的表达量 | 第56-57页 |
·G10H基因的表达量 | 第57页 |
·PRX基因的表达量 | 第57页 |
·SLS基因的表达量 | 第57-58页 |
·DAT基因的表达量 | 第58页 |
·GGPP基因的表达量 | 第58页 |
·STR基因的表达量 | 第58-59页 |
·ORCA3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 | 第59-60页 |
·ORCA3调控的基因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