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5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三、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第13-15页
第二章: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第15-22页
 一、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概念第15页
  (一) 人才培养模式第15页
  (二)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第15页
 二、 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第15-17页
  (一)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第16页
  (二) 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第16页
  (三) 美国的“合作教育”第16-17页
  (四) 澳大利亚的“混合模式教育”第17页
 三、 国内中职学校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第17-19页
  (一) “订单培养”模式第17-18页
  (二) “工学结合”模式第18-19页
  (三) “顶岗实习”模式第19页
 四、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关注的问题第19-22页
  (一)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第19页
  (二) 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第19-20页
  (三)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原则第20-22页
第三章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2-24页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3页
  (一) 专业设置不科学第22页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第22页
  (三) 缺乏校企双赢的平台第22-23页
 二、 原因分析第23-24页
  (一) 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第23页
  (二) “双师型”教师不足第23页
  (三) 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第23-24页
第四章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第24-32页
 一、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例第24-30页
  (一)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24-26页
   1、 建立企业专家咨询制度第24页
   2、 引进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第24-25页
   3、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25-26页
  (二)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第26-28页
   1、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第26页
   2、 建立项目化核心课程第26页
   3、 整合和改革课程内容第26-27页
   4、 创新“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第27页
   5、 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第27页
   6、 教学资源库建设第27-28页
   7、 专业群建设第28页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28-29页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第28页
   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第28-29页
   3、 特色工作室的建设第29页
   4、 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第29页
  (四)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第29-30页
   1、 实施教师“双证”上岗第29页
   2、 完善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制度第29-30页
   3、 能工巧匠进校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第30页
 二、 实践改革效果第30-32页
  (一) 带动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第30页
  (二) 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第30页
  (三) 形成技能精湛的教学团队第30-31页
  (四)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第31-32页
第五章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第32-37页
 一、 转变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务第32-33页
  (一)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第32页
  (二)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第32页
  (三)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第32-33页
 二、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第33页
 三、 正确处理教学基本关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第33-34页
  (一)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第33页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第33-34页
  (三) 技能培训与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关系第34页
 四、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模式改革的核心第34-35页
  (一) 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第34页
  (二) 整合教学内容第34-35页
  (三)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第35页
 五、 校企深度融合是人才模式改革的关键第35-37页
  (一) 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第35-36页
  (二) 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推动师资建设第36页
  (三) 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课程建设第36页
  (四) 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第36-37页
结语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附录一:威海市校企合作情况问卷调研第41-43页
附录二:2009 级美容专业就业调查表第43-44页
附录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情况访谈录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连通图中的基本边
下一篇:淑女视域中的男性角色--奥斯丁小说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