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42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37页 |
·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 | 第16-30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 | 第30-36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研究现状述评 | 第36-3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7-39页 |
·创新点 | 第39-42页 |
2.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内容与结构的探索与验证 | 第42-73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内容的探索 | 第42-50页 |
·访谈 | 第42-43页 |
·开放式问卷 | 第43-44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结果 | 第44-50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的探索 | 第50-60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 | 第50页 |
·信度检验 | 第50-52页 |
·项目分析 | 第52-53页 |
·因子分析 | 第53-60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的验证 | 第60-70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 | 第60页 |
·学校对教师的责任 | 第60-63页 |
·教师对学校的责任 | 第63-66页 |
·教师心理契约相关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3. 教师与大学组织间心理契约的现状及特征 | 第73-118页 |
·研究设计与假设 | 第73-76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现状指数与满足状态 | 第76-93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现状指数 | 第77-79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满足状态及其效应 | 第79-86页 |
·大学教师的主导需求与心理契约特征 | 第86-93页 |
·大学组织心理契约的履行现状 | 第93-100页 |
·教师对大学组织的期望和对大学组织责任履行的感知 | 第93-96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预期差 | 第96-100页 |
·大学组织责任履行与大学教师责任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100-112页 |
·大学组织责任的履行与教师责任履行的相互关系 | 第100-101页 |
·大学组织责任的履行与教师责任的履行各维度间的相互关联 | 第101-103页 |
·大学教师与大学组织间心理契约的类型及效应分析 | 第103-109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109-112页 |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112-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4. 教师与大学组织间心理契约的变动及其量化分析 | 第118-144页 |
·研究设计与假设 | 第118-119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的范围及基本形式 | 第119-130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变动范围 | 第120-121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的基本形式 | 第121-124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的临界极限 | 第124-127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三种变动形式的效应 | 第127-130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之一:平衡 | 第130-131页 |
·平衡的界定 | 第130页 |
·教师付出与收益的比较 | 第130-131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之二:调整 | 第131-136页 |
·调整的界定 | 第131-132页 |
·调整极限的影响因素 | 第132-134页 |
·正调整与负调整 | 第134-136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变动之三:转变 | 第136-140页 |
·心理契约转变的界定 | 第136页 |
·心理契约转变的影响因素 | 第136-138页 |
·心理契约转变的缓冲变量 | 第138-140页 |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5. 双向视角下教师与大学组织心理契约的契合 | 第144-168页 |
·研究设计与假设 | 第144-147页 |
·双向视角下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匹配 | 第147-151页 |
·大学组织管理者与教师的相互责任 | 第147-149页 |
·大学组织管理者与教师心理契约责任履行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 第149-151页 |
·大学组织责任履行情况的认知差 | 第151-156页 |
·大学组织与教师在“学校责任”上的认知差异 | 第152-154页 |
·“学校责任履行情况的认知差”对教师责任与态度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大学教师责任履行情况的认知差及影响 | 第156-160页 |
·大学教师责任履行情况的认知差 | 第156-158页 |
·教师责任履行情况认知差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不同心理契约类型下双方责任履行情况的认知差 | 第160-164页 |
·学校责任履行程度的认知差 | 第160-162页 |
·教师责任履行程度的认知差 | 第162-164页 |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164-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6.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 第168-191页 |
·基于极限理论的心理契约监测与预警 | 第168-177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预警功能 | 第168-169页 |
·心理契约的预警指标及警界限 | 第169-175页 |
·大学教师心理契约预警控制模型 | 第175-177页 |
·以心理契约理论提升教师与大学组织的契合度 | 第177-182页 |
·契合度的界定与测量 | 第177-178页 |
·教师与大学组织间心理契约的契合度 | 第178-179页 |
·建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教师心理契约相匹配的管理策略 | 第179-182页 |
·以职业发展实现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的良性循环 | 第182-190页 |
·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 | 第182-184页 |
·职业生涯各阶段心理契约的特点 | 第184-187页 |
·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管理对策 | 第187-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6页 |
附录1:大学教师心理契约问卷(初始问卷) | 第206-212页 |
附录2:大学教师心理契约问卷(修改问卷) | 第212-218页 |
附录3:大学教师心理契约问卷(正式施测问卷) | 第218-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作者简介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