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东江源国家保护区水源地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东江源区概况 | 第11-13页 |
一、东江源头的考察认定 | 第11-12页 |
二、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东江源饮用水源保护区 | 第13-15页 |
一、饮用水源 | 第13页 |
二、饮用水源保护 | 第13-14页 |
三、东江饮用水源与东(江)深(圳)水库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东江源流域所跨行政区域 | 第15-19页 |
一、江西赣州东江源头三县:寻乌、定南、安远 | 第15-16页 |
二、广东东江源受益地区 | 第16-17页 |
三、东江源饮用水源最大供应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饮用水源保护问题的提出 | 第19-24页 |
一、饮用水源问题 | 第19-20页 |
二、中国面临的饮用水源问题 | 第20-21页 |
三、饮用水源保护法律问题的提出及其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生命健康和生存权是人的基本的权利 | 第24-25页 |
二、生命健康权和生存权是生命权与生命延续权的统一 | 第25-26页 |
三、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权是立法的重要目的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国外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机制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的管理体制 | 第27-28页 |
一、美国和法国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源保护的管理体制 | 第27-28页 |
二、日本和其他国家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源保护的管理体制 | 第28页 |
第二节 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28-35页 |
一、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制度 | 第29页 |
二、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 | 第29-30页 |
三、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 第30-32页 |
四、法律责任制度 | 第32-33页 |
五、其他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我国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现状 | 第35-37页 |
一、《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 第35页 |
二、单行法律法规对饮用水源的保护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现行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分析 | 第37-42页 |
一、对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规定的不足的分析 | 第37-41页 |
二、饮用水源保护立法空白的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东江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法律机制构建 | 第42-80页 |
第一节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法律的基本指导思想 | 第42-47页 |
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法律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 | 第42-44页 |
二、饮用水源的公益性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客观基础 | 第44-46页 |
三、优先保护饮用水源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然选择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饮用水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47-51页 |
一、饮用水源保护的安全原则 | 第47页 |
二、饮用水源保护的预防原则 | 第47-48页 |
三、饮用水源保护的公平原则 | 第48-50页 |
四、饮用水源保护的国家扶持原则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的构思 | 第51-53页 |
一、我国现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二、构建饮用水源地护区管理体制的原则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构建饮用水源地护区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53-61页 |
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制度的构思 | 第54-57页 |
二、构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紧急处置制度 | 第57-58页 |
三、构建饮用水源的一体保护制度 | 第58-59页 |
四、构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59-61页 |
第五节 东江源饮用水源地法律保护失效问题分析 | 第61-75页 |
一、东江源水源的水权 | 第62-66页 |
二、强化跨行政区域流域地政府职责和公众参与 | 第66-69页 |
三、东江源流域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源纠纷处理 | 第69-75页 |
第六节 东江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法律机制基本框架 | 第75-80页 |
结束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