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公司僵局的界定和分类 | 第11-19页 |
一、公司僵局的提出 | 第11页 |
二、公司僵局的含义 | 第11-12页 |
三、公司僵局的分类和表现 | 第12-14页 |
(一) 公司僵局的分类 | 第12-14页 |
(二) 公司僵局的特征 | 第14页 |
四、公司僵局出现的原因 | 第14-15页 |
五、公司僵局的危害和打破公司僵局的意义 | 第15-17页 |
(一) 公司僵局对公司利益的损害 | 第15-16页 |
(二) 完善公司僵局制度的意义 | 第16-17页 |
六、我国公司立法中公司解散之外的其他可被用来打破僵局的制度设计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相关原理 | 第19-25页 |
一、公司司法解散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的法理依据 | 第20-22页 |
三、公司司法解散法定事由的国外立法例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解散制度的立法选择和实务操作 | 第25-38页 |
一、关于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司法解散的具体事由和审理要点 | 第25-29页 |
(一) 股东会或董事会等机构运行出现持续性的严重困难 | 第26-28页 |
(二) 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 第28页 |
(三)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 | 第28-29页 |
二、关于股东请求解散公司诉讼的适格主体 | 第29-32页 |
三、关于股东起诉理由的几点排除性规定和情形 | 第32-34页 |
四、股东请求司法解散公司诉讼的审理原则 | 第34-36页 |
(一) 坚持利益衡量原则 | 第34页 |
(二) 法院判令解散公司应秉持依法审慎原则 | 第34-35页 |
(三) “穷尽内部救济”原则 | 第35页 |
(四) 商事主体维持原则 | 第35页 |
(五) 调解原则 | 第35-36页 |
五、关于解散公司诉讼判决的约束力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僵局和司法解散制度的不足和完善建议 | 第38-45页 |
一、公司的司法解散在公司僵局救济制度中的立法若干不足 | 第38-40页 |
(一) 司法解散公司作为救济公司僵局的唯一司法渠道,显得过于单 | 第38页 |
(二) 列举式规定公司僵局的类型,作为公司司法解散的判断依据,存在明显弊端 | 第38-39页 |
(三) 司法强制解散公司在具体操作上尺度模糊,不利于法律指引作用的发挥 | 第39-40页 |
二、完善公司僵局和司法解散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40-45页 |
(一) 适时引入强制股权置换 | 第40-41页 |
(二) 建立预防股东恶意解散公司诉讼的相关机制 | 第41-42页 |
(三) 扩大强制清算申请人范围,完善司法解散判决与清算的衔接 | 第42-43页 |
(四) 设立强制公司分立制度 | 第43页 |
(五) 公司司法解散能否被撤销的问题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