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目前国内外行政问责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 第16-17页 |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 第17页 |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 第21-29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演变历程 | 第21-25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制度建设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近年来行政问责的重要实践运用 | 第22-25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趋势 | 第25-29页 |
·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 | 第25-26页 |
·从"有过问责"向"无为问责"转变 | 第26页 |
·从事故多发部门向高层次权力部门推进 | 第26-27页 |
·从突发问责向常态问责转变 | 第27页 |
·从同体问责向异体问责发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政府职权划分模糊不清,权责不明 | 第29-30页 |
·行政问责主体缺位 | 第30-31页 |
·行政问责文化发展滞后 | 第31-33页 |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第31-32页 |
·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淡薄 | 第32-33页 |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缺失 | 第33-36页 |
·行政问责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问责程序不够严格,问责结果缺乏监督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西方国家及香港问责制的现状及借鉴意义 | 第36-41页 |
·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36-38页 |
·注重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36页 |
·责任划分清晰 | 第36-37页 |
·法律和制度完善 | 第37页 |
·监督体制完善 | 第37-38页 |
·政府信息公开,权力运行透明 | 第38页 |
·香港高官问责制实施概况 | 第38-39页 |
·政府主要官员为问责官员 | 第38页 |
·保持其他普通公务员框架不变 | 第38页 |
·问责官员同行政首长的责任关系 | 第38-39页 |
·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9-41页 |
·清晰的责任体系是实施问责的基础 | 第39页 |
·发挥新闻媒体和舆论等异体问责的监督作用 | 第39页 |
·高度的法制化是行政问责实施的保障 | 第39-40页 |
·发展和推广行政问责文化,培养全社会的责任意识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道路探索 | 第41-55页 |
·完善行政问责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1-43页 |
·权责一致原则 | 第41-42页 |
·依法问责原则 | 第42页 |
·公开原则 | 第42-43页 |
·公平正义原则 | 第43页 |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主要措施 | 第43-55页 |
·理顺责任关系,明确问责对象 | 第43-45页 |
·通过立法建立科学的权责体系 | 第43-44页 |
·开展事前问责预防事故责任发生 | 第44-45页 |
·强化异体问责 | 第45-50页 |
·加强人大机关问责 | 第45-47页 |
·加强司法机关问责 | 第47页 |
·加强公民参与问责 | 第47-48页 |
·加强新闻媒体和舆论的问责 | 第48页 |
·重视网络在问责中的突出作用 | 第48-50页 |
·加强立法,注重配套制度建设 | 第50-53页 |
·推进行政问责立法 | 第50-51页 |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常态化法律化 | 第51页 |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 第51-52页 |
·完善被问责官员的救济复出机制 | 第52-53页 |
·重塑行政问责文化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