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 第15-20页 |
·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含义及确定方法 | 第15-16页 |
·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含义 | 第15页 |
·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确定方法 | 第15-16页 |
·住房保障制度含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住房保障制度的含义 | 第16页 |
·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国家干预理论 | 第17-18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和问题分析 | 第20-30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0页 |
·现阶段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0-21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具体介绍—以北京市为例 | 第21-24页 |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主管机构 | 第21页 |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应情况 | 第21-22页 |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 | 第22-23页 |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 第23页 |
·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 第23-24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低 | 第24页 |
·政出多门,职责交叉 | 第24-25页 |
·房地产市场秩序遭到破坏 | 第25页 |
·保障性住房融资手段单一 | 第25页 |
·政策执行中产生偏差 | 第25-26页 |
·住房保障制度缺乏法律保证 | 第26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26-30页 |
·政府与市场关系混乱,导致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低 | 第26-27页 |
·缺乏统一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造成政出多门 | 第27页 |
·以“砖头补贴”为主要方式,破坏市场次序 | 第27-28页 |
·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加大财政压力 | 第28页 |
·缺乏专门监督机构,产生执行偏差 | 第28-29页 |
·住房保障体系复杂,加大立法难度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 第30-41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0-35页 |
·美国的公共住房制度 | 第30-32页 |
·香港的公营房屋制度 | 第32-34页 |
·新加坡的公共组屋制度 | 第34-35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比较 | 第35-37页 |
·政府作用比较 | 第35-36页 |
·住房保障补贴方式的比较 | 第36页 |
·住房保障金融模式比较 | 第36-37页 |
·住房保障法律法规比较 | 第37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1页 |
·住房保障供给模式要与时代背景相符合 | 第37-38页 |
·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住房保障领域的关系 | 第38页 |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住房保障性住房问题 | 第38页 |
·补贴方式应变为“补人头” | 第38-39页 |
·完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 | 第39页 |
·建立住房保障监督系统 | 第39-40页 |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法律体系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 | 第41-50页 |
·确立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 第41页 |
·完善政府机构改革,理清部门职能 | 第41-43页 |
·增强部门协调合作意识 | 第42页 |
·提高牵头部门权威 | 第42页 |
·注重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规范化 | 第42-43页 |
·改变补贴方式,尽早实行“补人头” | 第43-44页 |
·住房补贴转变的意义 | 第43-44页 |
·住房主补贴的具体方式 | 第44页 |
·完善住房保障金融体系 | 第44-46页 |
·公积金地区间调用或拆借 | 第44页 |
·公积金债券投资 | 第44-45页 |
·公积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垄断行业投资 | 第45页 |
·公积金建房贷款 | 第45-46页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第46页 |
·加强保障性住房供需双方的监督力度 | 第46-48页 |
·监督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方 | 第46-47页 |
·监督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方 | 第47-48页 |
·加快出台《住房保障法》 | 第48-50页 |
·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 第48页 |
·实行“共有财权”制度 | 第48页 |
·保障房建设纳入政绩考核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