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3-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关键词解析 | 第17-20页 |
一、民俗旅游概念的解析 | 第17-18页 |
二、民俗旅游"原真性"的解析 | 第18-19页 |
三、民俗旅游原真性内涵的三要素 | 第19-20页 |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第23-29页 |
第一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的紧迫性 | 第23-26页 |
一、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盲目重建和和仿古 | 第23-24页 |
二、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急功近利伪造民俗文化 | 第24页 |
三、民俗旅游表演失真和文化再现的偏颇 | 第24-25页 |
四、对有形吸引物的不恰当修缮和随意翻新 | 第25页 |
五、不科学的保护规划,忽略对吸引物周围原真环境的保护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一、人类内心的需要凸现原真性的价值取向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亟需原真性的价值取向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民俗旅游原真性的新时代透视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原真性组分的剖析 | 第29-31页 |
一、信息源的解析 | 第29-30页 |
二、民俗旅游原真性诸要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透析 | 第31-39页 |
一、民俗旅游原真性的时间历史维度透析 | 第31-33页 |
二、民俗旅游原真性的空间地理维度透析 | 第33-35页 |
三、"场所精神"视角下完整的原真性概念 | 第35-37页 |
四、学者、旅游者及居民对原真性的三层次理解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下的适度商品化发展思路 | 第39-51页 |
第一节 适度商品化可行性分析 | 第39-46页 |
一、可以被"创造"的真实 | 第39-40页 |
二、适度商品化与现代原真性标准的一致性 | 第40-44页 |
三、适度商品化的成功案例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原真性价值取向下走适度商品化之路的优势 | 第46-50页 |
一、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延续 | 第47页 |
二、刺激民俗传统文化的变迁 | 第47-48页 |
三、加速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 | 第48页 |
四、族群意识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立 | 第48-49页 |
五、现代商品经济意识的树立 | 第49页 |
六、提供民俗文化保护所需的资金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原真性取向下适度商品化的实施要点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适度商品化开发路径的舞台化操作形式 | 第51-59页 |
第一节 舞台真实的相关概念解析 | 第51-52页 |
一、起源 | 第51-52页 |
二、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 第52页 |
第二节 "舞台真实"形式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优势和作用 | 第52-54页 |
一、"舞台真实"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优势 | 第52-53页 |
二、"舞台真实"形式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 第53-54页 |
第三节"舞台真实"形式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 第54-59页 |
一、民俗文化真实性研究架构 | 第54-56页 |
二、"舞台真实"的前台表演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三、民俗旅游现实开发中的成功转换 | 第57-58页 |
四 "舞台真实"在实际操作中的几个要点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下的开发建议 | 第59-68页 |
第一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下的开发原则——四大均衡 | 第59-61页 |
一、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 | 第59-60页 |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 | 第60页 |
三、原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 | 第60-61页 |
四、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 第61页 |
第二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开发过程中的关注重点 | 第61-64页 |
一、有形民俗旅游资源原真性的关注重点 | 第62-63页 |
二、无形民俗旅游资源原真性的关注重点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实施的建议 | 第64-68页 |
一、管理体制(ManagementSystem)的改良和创新 | 第64-65页 |
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与参与度的提高 | 第65-66页 |
三、旅游者成熟的旅游意识的确立 | 第66页 |
四、新的保护观念的树立 | 第66-67页 |
五、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67-68页 |
余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