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节旋藻分类学地位及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致谢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0-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1 节旋藻及其分类学研究进展第14-17页
   ·节旋藻概述第14-15页
   ·节旋藻分类学研究进展第15-17页
 2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及其主要分析方法第17-25页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第17-18页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第18-23页
     ·单基因序列分析法第18-19页
     ·多基因序列分析法第19-21页
     ·全基因组分析法第21-22页
     ·超级树分析法第22-23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3-25页
     ·距离法第23页
     ·最大简约法第23-24页
     ·极大似然法第24页
     ·贝叶斯法第24-25页
第二章 基于16S rRNA的节旋藻与螺旋藻分类学地位研究第25-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6页
   ·材料第25页
   ·培养条件第25页
   ·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节旋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检测第26页
   ·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第26页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第26页
   ·序列分析、系统发生树构建第2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26-38页
   ·节旋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27页
   ·节旋藻和螺旋藻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和GC含量的比较第27-29页
   ·节旋藻和螺旋藻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第29页
   ·节旋藻和螺旋藻分类学地位研究第29-35页
   ·Sp-12中16S 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分析第35-38页
 3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钝顶节旋藻品系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第39-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材料第39页
   ·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第39页
   ·PCR产物的克隆及测序第39-40页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生树构建第4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0-54页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子树)构建第40-43页
     ·16S rRNA的基因长度和差异位点数比较第40页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节旋藻品系间遗传距离分析第40-42页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构建第42-43页
   ·基于16S-23S rRNA ITS的系统发生树(子树)构建第43-47页
     ·16S-23S rRNA ITS的基本结构及差异位点数比较第43-45页
     ·基于16S-23S rRNA ITS的节旋藻品系间遗传距离分析第45页
     ·基于16S-23S rRNA ITS的系统发生树构建第45-47页
   ·基于cpcHID操纵子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子树)构建第47-50页
     ·cpcHID操纵子的基本结构和差异位点数比较第47页
     ·基于cpcHID操纵子序列的节旋藻品系间遗传距离分析第47-49页
     ·基于cpcHID操纵子的系统发生树构建第49-50页
   ·超级树法构建的钝顶节旋藻品系间的亲缘关系树第50页
   ·超级矩阵法构建的钝顶节旋藻品系间的亲缘关系树第50-54页
     ·串联序列的长度和差异位点数比较第50-51页
     ·串联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第51页
     ·超级矩阵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第51-54页
 3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节旋藻生产性状优劣评价的若干分子标记第55-6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5-57页
   ·材料第55页
   ·节旋藻总DNA提取及电泳检测第55-56页
   ·16S-23S rRNA ITS扩增和分析第56-57页
   ·cpcI基因序列的扩增和分析第5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16S-23S rRNA ITS中用作生产性状优劣评价的分子标记第57-60页
   ·CpcI中用作生产性状优劣评价的分子标记第60-61页
   ·RAPD扩增特异性条带作为生产性状优劣评价标记第61-62页
   ·利用exDNA评价生产性状的优劣第62-63页
 3 小结第63-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5-76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内生真菌拟茎点霉生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民俗旅游原真性价值取向下的开发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