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滑坡预测预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现象预报和经验预报 | 第10-11页 |
1.2.2 位移—时间分析预报 | 第11页 |
1.2.3 综合动态预测预报 | 第11-12页 |
1.2.4 广义系统理论预报 | 第12-13页 |
1.3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 主要工作及时间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小得江滑坡区域地质 | 第16-21页 |
2.1 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6页 |
2.1.2 工程概况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7-19页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9-21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3.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第3章 小得江滑坡的成因机理 | 第21-34页 |
3.1 小得江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1-30页 |
3.1.1 工程地质岩组类型 | 第21页 |
3.1.2 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类型 | 第21-22页 |
3.1.3 Ⅰ号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2-24页 |
3.1.4 Ⅲ号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4-26页 |
3.1.5 Ⅱ号滑坡和Ⅳ号坍塌体 | 第26-30页 |
3.2 小得江滑坡的成因机理 | 第30-34页 |
3.2.1 地质构造提供了地质条件与环境 | 第30页 |
3.2.2 地形地貌条件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发育 | 第30-32页 |
3.2.3 典型的易滑岩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32页 |
3.2.4 水文地质条件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 第32-33页 |
3.2.5 人为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4章 小得江滑坡工前稳定性评价 | 第34-47页 |
4.1 小得江滑坡的破坏阶段及其特征 | 第34页 |
4.2 小得江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34-41页 |
4.2.1 公式推导 | 第34-36页 |
4.2.2 小得江滑坡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计算与分析 | 第36-41页 |
4.3 小得江滑坡工前稳定性计算 | 第41-46页 |
4.3.1 Ⅰ Ⅱ Ⅲ Ⅳ号滑坡工前稳定性计算 | 第41-42页 |
4.3.2 Ⅲ号滑坡工前稳定性计算 | 第42-44页 |
4.3.3 Ⅱ号滑坡工前稳定性计算 | 第44-45页 |
4.3.4 Ⅳ号坍塌体稳定性计算 | 第45-46页 |
4.4 小得江滑坡工前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第5章 小得江滑坡工前变形趋势预测 | 第47-73页 |
5.1 小得江滑坡的变形历史及现状 | 第47页 |
5.1.1 小得江滑坡的变形历史 | 第47页 |
5.1.2 小得江滑坡的变形现状 | 第47页 |
5.2 小得江滑坡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 | 第47-49页 |
5.2.1 小得江滑坡的发育特征 | 第47-48页 |
5.2.2 宏观变形破坏特征 | 第48-49页 |
5.3 小得江滑坡工前变形监测 | 第49-50页 |
5.3.1 小得江滑坡变形监测的必要性 | 第49页 |
5.3.2 小得江滑坡工前变形监测的设计与布置 | 第49-50页 |
5.4 小得江滑坡工前变形趋势预测 | 第50-70页 |
5.4.1 非线性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4.2 指数平滑法预测 | 第53-57页 |
5.4.3 时间序列自回归预测 | 第57-59页 |
5.4.4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 | 第59-67页 |
5.4.5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 第67-70页 |
5.5 小得江滑坡工前变形综合分析 | 第70-73页 |
5.5.1 预测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5.5.2 相对误差分析 | 第71-72页 |
5.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滑坡工后稳定性及变形趋势分析 | 第73-80页 |
6.1 小得江滑坡防治的主要措施 | 第73-74页 |
6.2 小得江滑坡工后稳定性分析 | 第74-75页 |
6.2.1 小得江Ⅰ号滑坡的工后稳定性计算 | 第74-75页 |
6.2.2 小得江Ⅲ号滑坡的工后稳定性计算 | 第75页 |
6.3 小得江滑坡工后变形监测与分析 | 第75-80页 |
6.3.1 小得江滑坡工后变形监测的设计与布置 | 第75-78页 |
6.3.2 小得江滑坡工后变形趋势分析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