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0页 |
·选题的科学依据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完成的工作量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资料收集情况 | 第18页 |
·野外地质工作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19-20页 |
第2章 中国南方古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 | 第20-48页 |
·大地构造分区及特征 | 第20-24页 |
·构造分区 | 第20-22页 |
·重要构造单元特征 | 第22-24页 |
·区域沉积特征 | 第24-33页 |
·地层 | 第24-29页 |
·层序 | 第29-33页 |
·原型盆地演化 | 第33-38页 |
·加里东期 | 第33-34页 |
·海西期 | 第34-37页 |
·印支期-燕山早期 | 第37-38页 |
·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 第38页 |
·成藏基本条件 | 第38-48页 |
·烃源岩 | 第38-41页 |
·储集层 | 第41-44页 |
·盖层 | 第44-48页 |
第3章 南方古油藏的分布及特征 | 第48-70页 |
·油气显示 | 第48-59页 |
·油气显示、古油藏分布 | 第48-51页 |
·油气显示特征 | 第51-55页 |
·古油藏(沥青)特征 | 第55-59页 |
·油气藏分布 | 第59-60页 |
·平面分布 | 第59页 |
·纵向分布 | 第59-60页 |
·古、今油气藏及油气显示与烃源岩的关系 | 第60-63页 |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分布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关系 | 第60-61页 |
·上古-中生界油气与下志留统—二叠统烃源岩的关系 | 第61-63页 |
·原始油藏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 第63-70页 |
·上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 | 第63-66页 |
·中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 第66-69页 |
·下扬子区储层沥青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第4章 典型古油气藏解剖 | 第70-118页 |
·江南隆起北缘西段(麻江-凯里)古油藏(残余油藏) | 第70-90页 |
·成藏背景 | 第70-77页 |
·成藏条件 | 第77-83页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83-90页 |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南山坪) | 第90-100页 |
·成藏背景 | 第90-94页 |
·成藏条件 | 第94-97页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97-100页 |
·江南隆起北缘中段(通山半坑)古油藏 | 第100-108页 |
·成藏背景 | 第100-104页 |
·成藏条件 | 第104-106页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106-108页 |
·江南隆起北缘东段(余杭泰山)古油藏 | 第108-118页 |
·成藏背景 | 第108-112页 |
·成藏条件 | 第112-116页 |
·油气藏(古油藏)成藏演化 | 第116-118页 |
第5章 古油气藏对比与成因分析 | 第118-131页 |
·成藏基本要素对比 | 第118-123页 |
·烃源岩 | 第118-119页 |
·储集层 | 第119-122页 |
·盖层 | 第122-123页 |
·成藏对比及成藏规律 | 第123-131页 |
·成藏控制因素 | 第123-129页 |
·油藏的破坏机制 | 第129-131页 |
第6章 残留油气藏解剖 | 第131-162页 |
·威远气田 | 第131-141页 |
·成藏背景 | 第131-134页 |
·成藏要素 | 第134-136页 |
·成藏特征 | 第136-139页 |
·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 第139-141页 |
·朱家墩气藏 | 第141-147页 |
·有效烃源岩 | 第141页 |
·储集层 | 第141-142页 |
·盖层 | 第142页 |
·生储盖组合 | 第142-143页 |
·构造特征 | 第143页 |
·输导体系 | 第143-144页 |
·保存条件 | 第144页 |
·朱家墩气藏特征 | 第144-146页 |
·朱家墩气藏演化和成藏机制 | 第146-147页 |
·成藏规律 | 第147-162页 |
·加里东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 第149-152页 |
·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成藏旋回及油气聚集规律 | 第152-155页 |
·南方下组合气藏及含气构造成藏条件对比分析 | 第155-162页 |
第7章 勘探启示 | 第162-195页 |
·南方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162-180页 |
·烃流体源 | 第162-168页 |
·有效储集空间 | 第168-172页 |
·构造作用对有效储集空间的控制 | 第172-174页 |
·有效封闭体系 | 第174-180页 |
·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匹配 | 第180-187页 |
·上扬子构造叠加、持续埋藏、晚期抬升区 | 第182-185页 |
·中下扬子断陷反转、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区 | 第185页 |
·扬子南、北缘逆冲推覆、差异隆升、推覆埋藏带 | 第185-186页 |
·南盘江复合叠加、长期隆升、海相暴露区 | 第186-187页 |
·两类不同的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关系对比 | 第187-188页 |
·凯里残余油藏成藏的时空匹配关系 | 第187页 |
·句容残留油藏 | 第187-188页 |
·构造作用与成藏作用的宏观关系 | 第188页 |
·江南隆起北缘逆冲推覆-隆升带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 第188-191页 |
·成藏组合 | 第188-190页 |
·成藏模式及改造模式 | 第190-191页 |
·南方下组合成藏模式、成藏组合及成藏规律 | 第191-195页 |
·成藏组合 | 第192-193页 |
·成藏演化与主控因素 | 第193页 |
·成藏模式 | 第193-195页 |
第8章 区块评价与勘探方向 | 第195-202页 |
·武陵坳陷-湘鄂西断褶带 | 第195-197页 |
·黔南坳陷 | 第197-198页 |
·雪峰推覆逆掩带 | 第198-200页 |
·黔中隆起 | 第200-201页 |
·湘中坳陷 | 第201-202页 |
结论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