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国信托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 第1-49页 |
第一章 信托制度在中国继受的历史与现状评价 | 第17-28页 |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的历史与现状 | 第17-24页 |
1、 历史发育不足 | 第17-18页 |
2、 中国信托业的重新崛起 | 第18-21页 |
3、 中国信托业务的主要类型 | 第21-23页 |
4、 中国信托投资机构的积极作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信托机构的特点 | 第24-28页 |
1、 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总体特征 | 第24-25页 |
2、 我国地方金融信托公司的特征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当前中国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41页 |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地位的扭曲及其原因 | 第28-30页 |
1、 从业务范围看中国信托业的扭曲 | 第28-29页 |
2、 扭曲的制度性因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国信托业对货币市场的扰乱 | 第30-34页 |
1、 中国信托业对货币市场的扰乱:综述 | 第31页 |
2、 同业资金拆借市场的特点 | 第31-32页 |
3、 金融信托公司在货币市场上的行为 | 第32-33页 |
4、 金融信托公司在资金拆借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信托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其他问题 | 第34-41页 |
1、 金融信托机构资金来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5页 |
2、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的组织体系问题 | 第35-36页 |
3、 地方金融信托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着严重弊端 | 第36-38页 |
4、 金融信托投资公司组织结构的缺陷 | 第38页 |
5、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业务开展中的问题 | 第38-39页 |
6、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制度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中国信托业风险分析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我国信托业资产负债分析 | 第41-44页 |
1、 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 第41页 |
2、 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 第41-43页 |
3、 我国信托业资产构成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托业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44-47页 |
1、 资本金不足或不实 | 第44-45页 |
2、 资金来源中违规现象普遍 | 第45页 |
3、 资产质量差 | 第45-46页 |
4、 国有资产损失风险 | 第46页 |
5、 外汇经营风险 | 第46-47页 |
6、 管理风险 | 第47页 |
第三节 我国信托业风险的特点 | 第47-49页 |
1、 体制性 | 第47页 |
2、 隐蔽性 | 第47-48页 |
3、 风险承担的错位性 | 第48页 |
4、 风险替换的非正常性 | 第48页 |
5、 可测性差 | 第48页 |
6、 相关性差 | 第48-49页 |
中篇:信托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49-85页 |
第四章 信托涵义的诠释 | 第49-68页 |
第一节 对信托涵义的基本界定 | 第49-56页 |
1、 信托的涵义揭示 | 第49-50页 |
2、 信托的构成要素 | 第50-51页 |
3、 信托的本质特征 | 第51-53页 |
4、 信托业务的分类 | 第53页 |
5、 信托与代理 | 第53-54页 |
6、 金融信托与银行信用 | 第54-56页 |
7、 金融信托与投资银行 | 第56页 |
第二节 对信托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第56-61页 |
1、 对信托制度基本特点的再分析 | 第56-58页 |
2、 信托的制度性功能 | 第58-60页 |
3、 信托的价值取向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信托制度在各国的继受和发展分析 | 第61-63页 |
1、 信托制度在英、美国家的维受和发展 | 第61-62页 |
2、 信托法制的继受与扩张 | 第62-63页 |
第四节 金融信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 第63-68页 |
1、 金融信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功能 | 第63-64页 |
2、 金融信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 第64-68页 |
第五章 信托经营模式的探讨:金融兼业制抑或金融分业制 | 第68-74页 |
第一节 信托分业制与兼业制的论争 | 第68-71页 |
1、 信托分业制与兼业制的历史回顾 | 第68-69页 |
2、 主张信托兼业制的理由是 | 第69-70页 |
3、 主张信托分业制的理由是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对信托分业制与兼业制的再认识 | 第71-74页 |
1、 对信托分业制与兼业制认识的进展 | 第71-72页 |
2、 分析的结论 | 第72-74页 |
第六章 金融信托业务的多样化与趋势 | 第74-85页 |
第一节 金融信托业务的多样化 | 第74-79页 |
1、 金融信托业务概貌 | 第74-75页 |
2、 金融信托业务多样化原因的思考 | 第75-76页 |
3、 金融信托业务不断创新 | 第76-78页 |
4、 金融信托业务逐渐走向国际化 | 第78-79页 |
第二节 英.美.日金融信托业的特点 | 第79-82页 |
1、 英国的金融信托业特点 | 第79-80页 |
2、 美国的金融信托业特点 | 第80-81页 |
3、 日本的金融信托业特点 | 第81-82页 |
第三节 金融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的融合 | 第82-85页 |
1、 强调财产管理作为基本职能的同时,其他职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82-83页 |
2、 金融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 | 第83-85页 |
下篇:中国信托制度的选择:信托业定位、经营模式及监管制度 | 第85-154页 |
第七章 信托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中国的必要性及其定位 | 第85-109页 |
第一节 中国引入信托制度的必要性 | 第85-93页 |
1、 探讨中国有无引入信托制度的必要性的意义 | 第85页 |
2、 信托制度有无引进之必要,取决于信托的这种功能是否也为我国所需要 | 第85-89页 |
3、 引入信托制度的障碍及其克服 | 第89-91页 |
4、 对中国信托制度的理论思考 | 第91-93页 |
第二节 信托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三个角度弥补中国金融机制缺陷 | 第93-96页 |
1、 中国金融机制的三大缺陷 | 第93-94页 |
2、 信托业如何弥补中国金融机制缺陷:直接融资、投资中介和金融创新 | 第94-95页 |
3、 中国信托业可以在弥补我国金融机制缺陷过程中实现的业务创新 | 第95-96页 |
第三节 中国信托业的功能定位 | 第96-99页 |
1、 财产管理:中国信托业的功能定位 | 第96-97页 |
2、 将信托的功能准确定位于财产管理的必要性 | 第97-99页 |
第四节 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新的业务方向 | 第99-109页 |
1、 有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的扩展 | 第99-102页 |
2、 在信托公司清理整顿和确定新的业务方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历史,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第102-103页 |
3、 产业投资基金问题 | 第103-106页 |
4、 国有商业银行所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可以转变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本银行的不良债权 | 第106-107页 |
5、 国有企业资产信托业务 | 第107-108页 |
6、 为企业并购、重组、项目融资提供服务 | 第108-109页 |
第八章 中国信托业经营模式的探讨 | 第109-123页 |
第一节 以财产管理为主业、以融通资金为副业 | 第109-114页 |
1、 经营模式的确立:中国信托业和银行业的分离 | 第109-111页 |
2、 信托业与银行业融资活动的分工准则 | 第111-113页 |
3、 本节结论的修正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信托的企业化经营问题 | 第114-120页 |
1、 信托制度创新主体和供给主体的分离 | 第114-117页 |
2、 信托业企业经营的实现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最佳经营规模中等规模 | 第120-123页 |
1、 中国信托投资业规模与收益的关系:一 个概要分析 | 第120-121页 |
2、 对上面结论的一个统计检验 | 第121-122页 |
3、 以化解风险为目的的信托公司规模重整方式 | 第122-123页 |
第九章 信托业的监管(一):信托业的自我监管 | 第123-128页 |
第一节 中国信托机构的设置原则 | 第123-126页 |
1、 金融信托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统一 | 第123页 |
2、 金融信托机构的设置的目标框架 | 第123页 |
3、 对现实问题——当前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脱钩的有关问题的方案建议 | 第123-126页 |
第二节 中国信托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建立 | 第126-128页 |
第十章 中国信托业的监管(二):中央银行与法律的监管 | 第128-154页 |
第一节 我国中央银行对信托业的监管制度分析 | 第128-137页 |
1、 传统的中央银行对信托业监管的制度分析 | 第128-132页 |
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信托业监管的制度分析 | 第132-135页 |
3、 不断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性建设 | 第135-136页 |
4、 中国人民银行对不同级别风险的化解思路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中国《信托法》的设想 | 第137-143页 |
1、 信托关系的确立 | 第138-139页 |
2、 受益权的流通及其有价证券化 | 第139页 |
3、 集合运用金钱信托 | 第139-140页 |
4、 补偿本金与补足利益条款 | 第140-141页 |
5、 赔偿准备金 | 第141页 |
6、 利益冲突的防范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信托机构的清理整顿分析 | 第143-154页 |
1、 “中银信托”与“中农信”案例分析 | 第143-144页 |
2、 “广信事件”及其启示 | 第144-149页 |
3、 中国金融信托机构新一轮的清理整顿分析 | 第149-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