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导论 | 第8-22页 |
一、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大小金川战争问题研究综述 | 第9-17页 |
(一) 清代的相关论著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三、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 | 第17-21页 |
(一) 文献资料 | 第17-20页 |
(二) 田野调查 | 第20-21页 |
四、论文的框架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大小金川土司概况及两次金川战争始末 | 第22-50页 |
第一节 乾隆朝大小金川土司概况 | 第22-35页 |
(一) 大小金川土司的由来及分布 | 第22-23页 |
(二) 大小金川土司的地理区位 | 第23-28页 |
(三) 境内多高山且气候偏寒 | 第28-29页 |
(四) 大小金川土司的社会概况 | 第29-35页 |
第二节 乾隆朝两次金川战争始末 | 第35-49页 |
(一) 清军首次进剿金川 | 第35-40页 |
(二) 清军再征大小金川 | 第40-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章 地形及战碉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50-81页 |
第一节 地形和地貌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第50-63页 |
(一) 跬步皆山且地多负险 | 第50-57页 |
(二) 境内遍布深林密菁 | 第57-60页 |
(三) 崖磡陡立且河道狭窄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战碉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第63-77页 |
(一) 川西碉楼的起源、类型及功能 | 第63-66页 |
(二) 两金川坚碉林立 | 第66-69页 |
(三) 战碉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第69-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本章附录 | 第78-81页 |
第三章 天气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81-119页 |
第一节 两金川及邻司地区的天气特点 | 第81-91页 |
(一) 两金川及其邻司地区的天气状况 | 第81-83页 |
(二) 金川及其邻司地区的天气特点 | 第83-91页 |
第二节 天气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91-104页 |
(一) 雨雪频仍挽运艰难 | 第92-96页 |
(二) 战事屡遭雨雪阻滞 | 第96-100页 |
(三) 兵丁夫役久暴雨雪之中 | 第100-104页 |
第三节 清廷的艰难应对 | 第104-112页 |
(一) 派善扎达者赴营止雨雪 | 第104-107页 |
(二) 祈晴、祷祀高山及炮轰雨雪 | 第107-109页 |
(三) 请喇嘛念经止雨雪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本章附录 | 第113-119页 |
第四章 番民与清军两征金川的关系 | 第119-141页 |
第一节 两金川土司及头人与清军进剿的关系 | 第119-128页 |
(一) 两金川土司恃强好战 | 第119-122页 |
(二) 大小头人拼死效命 | 第122-125页 |
(三) 牢固控制境内番人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大小金川番众与清军进剿之关系 | 第128-140页 |
(一) 大小金川番众彪悍善战 | 第128-131页 |
(二) 抵死守御并趁间出击 | 第131-136页 |
(三) 据险死守且降而复叛 | 第136-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清军两征金川的主要失误 | 第141-159页 |
第一节 乾隆皇帝的主要失误 | 第141-145页 |
(一) 盲目出兵 | 第141-143页 |
(二) 草率撤军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清军将帅的主要失误 | 第145-153页 |
(一) 张广泗、讷亲办理错误且彼此不和 | 第145-150页 |
(二) 阿尔泰漫无措置·温福等玩忽职守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 清军士兵战斗力差 | 第153-158页 |
(一) 绿营官兵庸懦畏战 | 第153-155页 |
(二) 从征土兵不堪任用 | 第155-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语 | 第159-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附录一 乾隆朝两次金川战争大事年表 | 第171-202页 |
(一) 清军首征金川前夕川西各司构衅情况表 | 第171-172页 |
(二) 乾隆朝首征金川大事年表 | 第172-179页 |
(三) 清征再征金川前夜川西各司构衅大事记 | 第179-180页 |
(四) 乾隆朝征两金川大事年表 | 第180-202页 |
附录二 川西田野调查日志辑要 | 第202-212页 |
附录三 两金川投诚或被俘番众情况表 | 第212-248页 |
后记 | 第248-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