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一) 冷暴力犯罪概述 | 第11-14页 |
1. 冷暴力犯罪的概念 | 第11-13页 |
2. 冷暴力犯罪的性质 | 第13-14页 |
3. 冷暴犯罪的种类 | 第14页 |
(二) 刑事证明标准概述 | 第14-16页 |
1. 证明标准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分歧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模式 | 第16-19页 |
(一) 外国法中对刑事证明标准的认定 | 第16-17页 |
1. 英美法下的"排除合理怀疑" | 第16页 |
2. 大陆法系下的"自由心证"和"高度盖然性" | 第16-17页 |
(二) 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17-19页 |
1. 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 | 第17页 |
2. 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的缺陷 | 第17-19页 |
三、冷暴力犯罪的认定 | 第19-26页 |
(一) 冷暴力犯罪认定的刑法理论问题 | 第19-22页 |
1. 犯罪形态的认定 | 第19-20页 |
2. 共同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20-21页 |
3. 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21-22页 |
(二) 冷暴力犯罪认定的证据运用问题 | 第22-26页 |
1. 直观的物证缺失 | 第23-24页 |
2. 证据类型单一 | 第24页 |
3. 作案手段隐蔽 | 第24页 |
4. 受害人认定困难 | 第24-25页 |
5. 冷暴力证明标准的司法混乱 | 第25-26页 |
四、我国冷暴力犯罪证明标准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 冷暴力犯罪危害结果难以测量 | 第27页 |
(二) 冷暴力犯罪的危害后果具有显现迟延性 | 第27-28页 |
(三) 冷暴力的犯罪证据具有无形性 | 第28页 |
(四) 冷暴力犯罪主体复杂 | 第28页 |
(五) 冷暴力犯罪主观方面多元化 | 第28-29页 |
五、冷暴力犯罪证明标准的构建 | 第29-37页 |
(一) 建立法官自由心证下的内心确信 | 第29-31页 |
(二) 构建层次化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31-36页 |
1.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欠缺的弊端 | 第32-33页 |
2. 建立有层次的证明标准体系 | 第33-35页 |
3. 对于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的改革建议 | 第35-36页 |
(三) 构建冷暴力证明标准的意义 | 第36-37页 |
1. 构建冷暴力证明标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 第36页 |
2. 构建冷暴力证明标准是节约诉讼资源的有效途径 | 第36页 |
3. 构建冷暴力证明标准是改进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尝试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