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酸敏感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第13-50页 |
·引言 | 第13页 |
·ASICs受体结构及功能特性 | 第13-19页 |
·ASICs的分子多样性 | 第15页 |
·ASICs的受体结构 | 第15-17页 |
·ASICs的表达分布 | 第17页 |
·ASICs的电生理学特性 | 第17-18页 |
·ASICs的阻断剂 | 第18-19页 |
·ASICs的功能相关调控 | 第19-25页 |
·金属离子对ASIC电流的调控 | 第19-21页 |
·蛋白及多肽对ASIC电流的调控 | 第21-22页 |
·缺血相关因素对ASIC电流的调控 | 第22-23页 |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对ASICs的调控 | 第23页 |
·氧化还原状态对ASICs的调控 | 第23页 |
·胞内pH对ASICs的调控 | 第23-24页 |
·温度对ASICs的调控 | 第24页 |
·Nitric oxide对ASICs的调控 | 第24页 |
·ASICs表达水平的调控 | 第24-25页 |
·ASICs蛋白复合体 | 第25-26页 |
·ASICs与其他受体间的作用 | 第26页 |
·ASICs的生理病理功能 | 第26-34页 |
·外周神经系统中ASICs的功能 | 第27-30页 |
·ASICs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 | 第27-29页 |
·ASICs在触觉和痛觉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ASICs在酸味觉中的作用 | 第30页 |
·中枢神经系统中ASICs的功能 | 第30-34页 |
·ASICs在视觉中的作用 | 第30页 |
·ASICs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ASICs在突触前释放的作用 | 第31-32页 |
·ASICs在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ASICs在神经胶质瘤迁移中的作 | 第33页 |
·ASICs在慢性痛中的作用 | 第33页 |
·ASICs在轴突退化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非神经系统中ASICs的功能 | 第34页 |
·H~+-门控的其他通道 | 第34-35页 |
·辣椒素受体(VR1) | 第34页 |
·CLC2 | 第34-35页 |
·被酸关闭的钾通道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50页 |
第二章 绪论(下丘结构功能概述) | 第50-73页 |
·引言 | 第50页 |
·下丘的解剖学特性 | 第50-57页 |
·下丘中央核 | 第50-55页 |
·下丘侧核 | 第55-57页 |
·下丘背侧皮层 | 第57页 |
·下丘的神经投射 | 第57-61页 |
·到达下丘的上行投射 | 第57-59页 |
·到达下丘的下行投射 | 第59-60页 |
·由下丘发出的下行投射 | 第60页 |
·由下丘发出的下行投射 | 第60页 |
·下丘intrinsic及commissural投射 | 第60-61页 |
·下丘神经元的功能特性 | 第61-63页 |
·频率响应特性及拓扑分布 | 第61-62页 |
·双耳响应特性 | 第62页 |
·时间响应特性 | 第62-63页 |
·下丘的功能概述 | 第63页 |
·下丘的损伤与组织酸化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第三章 本论文将回答的问题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大鼠下丘神经元上酸敏感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 | 第75-10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细胞培养 | 第75-77页 |
·全细胞电生理记录 | 第77页 |
·钙成像 | 第77页 |
·药品与溶液 | 第77-78页 |
·RNA抽提及RT-PCR技术 | 第78页 |
·数据分析 | 第78-79页 |
·结果 | 第79-94页 |
·细胞外低pH可在培养的下丘神经元上诱导ASIC样电流 | 第79-81页 |
·细胞外溶液pH降低可导致下丘神经元的Ca~(2+)内流 | 第81页 |
·细胞外溶液pH降低可导致下丘神经元的Ca~(2+)内流 | 第81-84页 |
·下丘ASICs转录水平的表达 | 第84-85页 |
·下丘神经元上ASIC样电流可被ASIC1a及ASIC2a亚基的调节剂所调控 | 第85-90页 |
·下丘神经元上ASIC样电流对ASIC3亚基的阻断剂水杨酸不敏感 | 第90-92页 |
·胞外酸化可导致下丘神经元的去极化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8页 |
·下丘神经元上ASICs的表达及亚基组成 | 第94-97页 |
·下丘神经元上ASICs可能的功能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