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上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研究概况 | 第13-32页 |
一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13-22页 |
1 循环系统疾病 | 第13-14页 |
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14-15页 |
3 泌尿系统疾病 | 第15页 |
4 生殖系统及妇科疾病 | 第15-16页 |
5 神经系统疾病 | 第16页 |
6 结缔组织疾病 | 第16-17页 |
7 五官科疾病 | 第17页 |
8 皮肤病 | 第17-18页 |
9 其他疾病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页 |
二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律失常近况 | 第22-28页 |
1 窦性心动过缓 | 第22页 |
2 房室传导阻滞 | 第22-23页 |
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第23-24页 |
4 缓慢型心律失常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三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实验研究概况 | 第28-32页 |
1 抗炎作用 | 第28页 |
2 抗变态反应作用 | 第28-29页 |
3 调节机体免疫力 | 第29页 |
4 抗氧化作用 | 第29页 |
5 镇痛作用 | 第29页 |
6 镇咳作用 | 第29页 |
7 发汗作用 | 第29-30页 |
8 利胆作用 | 第30页 |
9 兴奋交感神经 | 第30页 |
10 药代动力学 | 第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中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方证研究 | 第32-45页 |
一 病位分析 | 第32-34页 |
1 邪在少阴经 | 第32-33页 |
2 邪在太少两经 | 第33-34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34-36页 |
1 寒犯太阳内传少阴 | 第34页 |
2 肾阳不足复感外邪 | 第34-35页 |
3 太阳寒水下注少阴 | 第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三 症状分析 | 第36-37页 |
1 原文分析 | 第36页 |
2 类证鉴别 | 第36-37页 |
四 方义分析 | 第37-38页 |
1 观点举例 | 第37页 |
2 观点分析 | 第37-38页 |
3 小结 | 第38页 |
五 煎服方法 | 第38页 |
六临床应用 | 第38-40页 |
1 医家应用及发挥 | 第38-39页 |
2 小结 | 第39-40页 |
七 类方鉴别 | 第40-41页 |
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第40页 |
2 麻黄附子汤 | 第40-41页 |
3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第41页 |
八 医案 | 第41-45页 |
1 医案举例 | 第41-42页 |
2 医案赏析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下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第45-66页 |
一 麻黄细辛附子汤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理论探讨 | 第45-51页 |
1 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中医学基础 | 第45-46页 |
2 现代医学研究 | 第46-48页 |
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 第48页 |
4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现代研究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二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第51-6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5页 |
结果 | 第55-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