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定义 | 第12-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概念定义 | 第14-19页 |
| ·流动儿童 | 第14-16页 |
| ·社会融合 | 第16-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 ·国内文献 | 第19-22页 |
| ·国外文献 | 第22-27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7-30页 |
| ·研究主旨与假设 | 第27-29页 |
| ·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操作化 | 第29-30页 |
| 4 样本描述 | 第30-34页 |
|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 ·抽样框 | 第30页 |
| ·抽样过程 | 第30页 |
| ·问卷调查过程与方式 | 第30-31页 |
| ·变量选择 | 第31-34页 |
| 5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 | 第34-40页 |
| ·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的认同 | 第34-35页 |
| ·流动儿童对所居住小区人的认同情况 | 第34页 |
| ·流动儿童对附近环境的认同情况 | 第34-35页 |
| ·流动儿童对学校的认同 | 第35-36页 |
| ·流动儿童对北京、北京人和北京的同学的认同 | 第36-37页 |
| ·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认同 | 第36页 |
| ·流动儿童对北京人的认同 | 第36-37页 |
| ·流动儿童对北京同学的认同 | 第37页 |
| ·流动儿童对自我的认同 | 第37页 |
| ·流动儿童在同龄人中的融入状况 | 第37-38页 |
|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综合情况比较 | 第38-40页 |
| 6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比较 | 第40-55页 |
| ·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比较 | 第40-42页 |
| ·流动儿童个人特征比较 | 第40-41页 |
| ·流动儿童家庭特征比较 | 第41-42页 |
| ·流动儿童的受歧视感 | 第42页 |
| ·流动儿童所在社区类型 | 第42页 |
|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与影响因素的交互分析 | 第42-49页 |
| ·学校性质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与流动儿童性别的关系 | 第43-44页 |
| ·与流动儿童年龄的关系 | 第44页 |
| ·与流动儿童来京时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 ·与流动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 第45-46页 |
| ·与流动儿童家庭收入的关系 | 第46页 |
| ·与父母社会融合的关系 | 第46-47页 |
| ·与家庭情感支持的关系 | 第47-48页 |
| ·与受歧视感的关系 | 第48-49页 |
| ·与所在社区特征的关系 | 第49页 |
|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9-55页 |
| ·学校性质 | 第49-50页 |
| ·流动儿童的个人特征 | 第50页 |
| ·流动儿童的家庭特征 | 第50-53页 |
| ·居住社区特征 | 第53-55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5-60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情况有显著差异 | 第55页 |
| ·诸多因素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 | 第55-56页 |
| ·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学校性质儿童的差异 | 第56页 |
| ·统计控制以后的情况 | 第56页 |
| ·有关的讨论 | 第56-58页 |
| ·学校性质的讨论 | 第56-57页 |
| ·家庭特征的讨论 | 第57-58页 |
| ·社区特征的讨论 | 第58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