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言 | 第13-28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综述与本文创新 | 第16-22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与范式 | 第22-25页 |
·比较与历史相结合 | 第22-23页 |
·规范与经验相结合 | 第23页 |
·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 第23-25页 |
·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 第25-28页 |
·分析框架 | 第25-26页 |
·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第1章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8-56页 |
·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28-36页 |
·自由民主的危机与协商民主理论兴起 | 第28-33页 |
·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 | 第33-36页 |
·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36-45页 |
·协商的概念 | 第36-38页 |
·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38-42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42-45页 |
·西方协商民主的实践 | 第45-50页 |
·协商民主的特征 | 第50-54页 |
·包容性 | 第51-52页 |
·平等性 | 第52-53页 |
·协商性 | 第53页 |
·透明性 | 第53-54页 |
·权威性 | 第54页 |
·回应性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2章 中国历史上的协商思想与实践 | 第56-68页 |
·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 | 第56-63页 |
·“和”的思想 | 第56-58页 |
·“公”的观念 | 第58-60页 |
·民本思想 | 第60-63页 |
·中国古代政制中的协商要素 | 第63-67页 |
·谏议制度 | 第63-65页 |
·朝议制度 | 第65-66页 |
·庶民议政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3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民主协商的探索 | 第68-83页 |
·中国民主协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 第68-71页 |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协商的理论探索 | 第71-79页 |
·群众路线 | 第71-75页 |
·统一战线 | 第75-79页 |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实践 | 第79-82页 |
·马锡五审判模式 | 第79-80页 |
·“三三制”政权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民主协商:政治协商制度 | 第83-105页 |
·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路径 | 第83-89页 |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结构 | 第89-97页 |
·政治协商的前提:合作型政党关系 | 第89-91页 |
·政治协商的主要论坛:人民政协 | 第91-94页 |
·政治协商主体:以界别为基础的委员 | 第94-97页 |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协商运行机制 | 第97-101页 |
·议案选择 | 第97-98页 |
·议案协商 | 第98-99页 |
·议案实施 | 第99-100页 |
·议案答复 | 第100-101页 |
·中国政治协商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之异同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中国基层自治领域的民主协商 | 第105-128页 |
·改革前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 | 第105-110页 |
·改革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结构变迁 | 第106-109页 |
·改革前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度 | 第109-110页 |
·改革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民主协商的兴起 | 第110-112页 |
·当代中国基层自治领域民主协商的实践 | 第112-126页 |
·村(居)民会议 | 第112-115页 |
·村民代表会议与居民议事会 | 第115-120页 |
·民主恳谈会与社区论坛 | 第120-122页 |
·企业内的民主协商 | 第122-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制度 | 第128-150页 |
·社会协商对话的代表:协商参与者 | 第129-132页 |
·代表的内涵和种类 | 第129-130页 |
·协商代表的产生方式 | 第130-132页 |
·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基本制度 | 第132-135页 |
·协商对话的召集制度 | 第133页 |
·协商对话的主持人制度 | 第133-134页 |
·信息公开制度 | 第134页 |
·信息反馈制度 | 第134-135页 |
·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协商对话的实践 | 第135-148页 |
·民主听证会 | 第135-141页 |
·民主恳谈会 | 第141-146页 |
·领导接待制度 | 第146-147页 |
·协商民意测验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7章 民主协商与中国政治发展 | 第150-172页 |
·中国民主协商的社会功能 | 第150-161页 |
·政治监督功能 | 第150-152页 |
·社会整合功能 | 第152-155页 |
·社会稳定功能 | 第155-157页 |
·公民资格培育功能 | 第157-159页 |
·政治合法性功能 | 第159-161页 |
·构建中国民主协商的现实基础 | 第161-166页 |
·公民社会的发育 | 第161-163页 |
·公民文化的培育 | 第163-165页 |
·民主政府的塑造 | 第165-166页 |
·民主协商的制度化 | 第166-168页 |
·民主协商:中国民主政治的路径选择 | 第168-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6页 |
后记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