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课堂及其建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 第8页 |
2、新时期课堂的实践问题日益凸出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国外已有研究 | 第9-10页 |
2、国内已有研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一、生命课堂的意义 | 第13-17页 |
(一) “生命”本义 | 第13-14页 |
(二) 生命课堂的涵义 | 第14-17页 |
二、生命课堂的价值取向 | 第17-22页 |
(一) 追求“生景”化 | 第17-18页 |
(二) 追求平等性 | 第18-19页 |
(三) 追求过程性发展 | 第19-20页 |
(四) 追求创造性 | 第20-22页 |
三、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27页 |
(一) 现状描述与分析 | 第22-25页 |
1、课堂不平等化 | 第22页 |
2、课堂唯知识化 | 第22-23页 |
3、课堂机械化 | 第23-24页 |
4、课堂功利化 | 第24-25页 |
(二) 问题归因 | 第25-27页 |
1、传统教育观念桎梏 | 第25页 |
2、工具理性至上 | 第25-26页 |
3、评价取向单一化 | 第26-27页 |
四、生命课堂的建构策略 | 第27-39页 |
(一) 创造生命气息的课堂文化,确立生命课堂观念 | 第27-34页 |
1、构筑平等交往的师生对话文化 | 第27-29页 |
2、创造师生共同学习的行为文化 | 第29-31页 |
3、构建课堂的生态观文化 | 第31-34页 |
(二) 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寻求生命课堂有效途径 | 第34-36页 |
(三) 设置多元的评价目标,健全生命课堂保障机制 | 第36-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