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模糊可靠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可靠性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常规可靠性理论的局限性 | 第12-13页 |
·模糊可靠性理论的提出 | 第13-15页 |
·模糊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课题意义 | 第16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 | 第18-32页 |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分解定理 | 第20-21页 |
·水平截集 | 第20页 |
·分解定理 | 第20-21页 |
·扩展定理 | 第21页 |
·区间数及其运算 | 第21-23页 |
·模糊数的运算 | 第23-25页 |
·模糊数的归一化 | 第23页 |
·梯形模糊数的代数运算 | 第23-24页 |
·正态模糊数的代数运算 | 第24-25页 |
·隶属函数 | 第25-29页 |
·确定隶属函数的方法 | 第25页 |
·常用的隶属函数 | 第25-29页 |
·模糊事件的概率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系统模糊可靠性基本模型和基本理论 | 第32-54页 |
·模糊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第32-36页 |
·模糊可靠性的定义问题 | 第32-33页 |
·可靠性模糊子集 | 第33-34页 |
·模糊故障 | 第34-36页 |
·模糊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 第36-43页 |
·模糊可靠度 | 第36-39页 |
·模糊故障率 | 第39-41页 |
·模糊平均寿命 | 第41-42页 |
·平均模糊故障间隔时间 | 第42页 |
·模糊维修性的主要指标 | 第42-43页 |
·模糊可靠性基本模型 | 第43-51页 |
·串联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并联系统模型 | 第44-46页 |
·混联系统模型 | 第46-49页 |
·旁联系统模型 | 第49-50页 |
·表决模型 | 第50-51页 |
·实例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系统模糊可靠性最优化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 第54-62页 |
·模糊优化基本概念 | 第54-55页 |
·目标函数 | 第54页 |
·约束条件 | 第54页 |
·设计变量 | 第54-55页 |
·模糊优化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 | 第55页 |
·模糊可靠性优化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 第55-59页 |
·模糊冗余最优化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 第55-57页 |
·模糊可靠度最优化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 第57-58页 |
·模糊可靠度—冗余最优化分配模型及其算法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2页 |
第5章 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 第62-76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62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62-64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64-66页 |
·算例 | 第66-70页 |
·并串联系统的可靠度计算 | 第67页 |
·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判集的确定 | 第67-68页 |
·建立并串联系统模糊可靠性分配模型 | 第68-69页 |
·实例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页 |
·系统可靠度水平值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70-74页 |
·子系统可靠度水平值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71-72页 |
·子系统可靠度的水平截集 | 第72页 |
·建立模糊系统可靠度优化模型 | 第72页 |
·实例分析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