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导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12-15页 |
| ·研究重点 | 第12-13页 |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页 |
| ·现有文献的不足与研究突破点 | 第13-14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近些年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5-19页 |
| 3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和谐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区域经济——反映经济地域空间范畴 | 第19-20页 |
| ·自然禀赋差异性 | 第19页 |
|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 第19-20页 |
| ·空间的距离不可克服性 | 第20页 |
| ·区域金融 | 第20-21页 |
| ·和谐发展的界定 | 第21-22页 |
| 4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作用机制: | 第22-30页 |
| ·第一阶段:原始蒙昧阶段 | 第22-23页 |
| ·运行机制 | 第22页 |
| ·历史逻辑 | 第22-23页 |
| ·第二阶段:启蒙开化阶段 | 第23-25页 |
| ·运行机制 | 第23页 |
| ·历史逻辑 | 第23-25页 |
| ·第三阶段:极化聚集阶段 | 第25-26页 |
| ·运行机制 | 第25页 |
| ·历史逻辑 | 第25-26页 |
| ·第四阶段:社会和谐阶段 | 第26-27页 |
| ·运行机制 | 第26页 |
| ·历史逻辑 | 第26-27页 |
| ·第五阶段:自然和谐阶段 | 第27-28页 |
| ·运行机制 | 第27-28页 |
| ·前景展望 | 第28页 |
| ·一个总的模式 | 第28-30页 |
| ·第一阶段 | 第28页 |
| ·第二阶段 | 第28页 |
| ·第三阶段 | 第28-29页 |
| ·第四阶段 | 第29页 |
| ·第五阶段 | 第29-30页 |
|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差异现状描述 | 第30-40页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情况 | 第30-32页 |
| ·中国区域金融差异情况 | 第32-40页 |
| ·金融发展水平对比 | 第32-34页 |
| ·储蓄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 第34-36页 |
| ·贷款分布的区域差异 | 第36-38页 |
| ·股票市值分布的区域差异 | 第38页 |
| ·金融深化程度的地区比较 | 第38-40页 |
|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差异理论与经验分析 | 第40-56页 |
|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一个模式 | 第40-42页 |
| ·计划经济时期 | 第40-41页 |
| ·社会主义市场化初期 | 第41-42页 |
| ·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时期 | 第42页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差异的经验分析 | 第42-45页 |
| ·农民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农民对儿女教育的投资 | 第42-43页 |
| ·农业层面的资金净流出分析——农业储蓄资金的外流 | 第43-45页 |
| ·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 | 第45页 |
| ·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 第45-48页 |
| ·区域金融中政府的作用 | 第48-53页 |
| ·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 | 第53-56页 |
| ·金融集聚的内涵 | 第53-54页 |
| ·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 | 第54-56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6-63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建议: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和谐的策略与思路 | 第56-63页 |
| ·义务阶段实行全面免费教育 | 第56页 |
| ·城市化进程应对策略和收入再分配 | 第56-57页 |
| ·改进政府的经济职能 | 第57-58页 |
| ·改善金融生态 | 第58-61页 |
| ·金融集聚极化效应的管理思路 | 第61页 |
| ·加强区域金融调控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