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曲江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1. 绪论第10-24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现代社会背景: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寻找坐标第10-11页
     ·规划学科背景: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的城市设计第11-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目的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城市设计的研究第14-15页
     ·城市经营的研究第15-17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研究第17-20页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研究框架第22-24页
2. 谋划发展之道——城市经营解读第24-36页
   ·城市经营的提出第24-25页
   ·城市经营的概念和内涵第25-30页
     ·城市经营的理论基础第25-26页
     ·城市经营的概念第26-28页
     ·城市经营的内涵第28-30页
   ·城市经营的整体价值第30-32页
     ·城市经营的经济价值第30-31页
     ·城市经营的社会价值第31页
     ·城市经营的生态价值第31页
     ·城市经营的价值统合第31-32页
   ·城市经营的方法与策略第32-35页
     ·城市经营的原则第32-33页
     ·城市经营的组织第33-34页
     ·城市经营的策略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3 城市经营与城市设计的关联研究第36-48页
   ·城市设计从空间美化到经营策划第36-38页
   ·城市设计与城市经营的关联分析第38-42页
     ·城市设计与城市经营的基础关联第39页
     ·城市设计与城市经营的对象关联第39-40页
     ·城市设计与城市经营的方法关联第40-42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内涵第42-47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提出第42-43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概念内涵第43-45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实践特点第45-47页
   ·小结第47-48页
4.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第48-70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技术路线第48-49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原则第49-50页
     ·整体设计的原则第49页
     ·理性设计的原则第49-50页
     ·集约设计的原则第50页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50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目标第50-52页
     ·对内目标:公共利益价值第50-51页
     ·对外目标:商业经济价值第51-52页
     ·目标体系第52页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第52-68页
     ·建立自我认知——资源识别策略第53-58页
     ·确定发展方向——战略思考策略第58-62页
     ·建构发展途径——结构组织策略第62-66页
     ·再现空间价值——场所塑造策略第66-68页
   ·小结第68-70页
5 城市经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实证——西安曲江第70-92页
   ·案例选择——西安曲江第70-79页
     ·背景关键词——历史古都第71-73页
     ·主题关键词——城市新区第73-77页
     ·发展关键词——快速进阶第77-79页
   ·西安曲江发展历程综述第79-85页
     ·西安曲江城市发展历程第79-83页
     ·西安曲江设计组织概览第83-85页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空间现状第85-89页
     ·现状总体结构第85-86页
     ·现状交通结构第86-88页
     ·现状功能布局第88页
     ·现状绿地系统第88-89页
     ·现状文化旅游线路第89页
   ·小结第89-92页
6 西安曲江城市经营视角下城市设计策略应用归纳第92-114页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设计策略分析第92-104页
     ·资源识别第92-99页
     ·战略思考第99-101页
     ·结构组织第101-103页
     ·场所塑造第103-104页
   ·西安曲江城市设计成果研究第104-111页
     ·现状城市环境调研第105-109页
     ·现状城市空间解读第109-111页
   ·西安曲江城市设计问题归纳第111-113页
     ·开发模式——曲江模式的“优”与“忧”第111页
     ·空间模式——文化遗址的“保值”与“增值”第111-112页
     ·建筑模式——唐文化的“赋形”与“赋义”第112-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7. 结论与不足第114-120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117-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图录第126-130页
表录第130-132页
附录一第132-136页
附录二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第136-138页
附录三 作者读研期间参与科研工作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融资模式多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