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锅炉燃烧系统变煤种运行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燃煤特性及锅炉燃烧状态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12-30页 |
| ·煤质特性及其对锅炉燃烧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 第12-18页 |
| ·煤质特性分析 | 第12-16页 |
| ·挥发分的影响 | 第16页 |
| ·水分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灰分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灰分对燃烧的影响 | 第17页 |
| ·灰分对积灰结渣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灰分对磨损的影响 | 第18页 |
| ·灰分对高温腐蚀的影响 | 第18页 |
| ·煤粉着火过程分析及其着火判别指数 | 第18-21页 |
| ·煤粉着火过程分析 | 第18-19页 |
| ·着火判别指数 | 第19-21页 |
| ·燃烧状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 ·燃烧稳定性模型 | 第21-23页 |
| ·结渣结焦状态模型 | 第23-24页 |
| ·煤质特性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24-30页 |
| ·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 第24-25页 |
| ·排烟热损失 | 第25-27页 |
| ·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 第27-28页 |
| ·散热损失 | 第28页 |
| ·灰渣物理热损失 | 第28-29页 |
| ·锅炉热效率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600MW 锅炉燃烧系统运行调整分析 | 第30-44页 |
| ·锅炉燃烧设备概述 | 第30-33页 |
| ·炉膛结构要求 | 第30-31页 |
| ·燃烧器运行特点分析 | 第31-33页 |
| ·燃烧调整分析 | 第33-36页 |
| ·燃烧调整目的 | 第33-34页 |
| ·燃烧调整技术 | 第34-35页 |
| ·不同负荷下的燃烧调整 | 第34页 |
| ·煤质变化时的燃烧调整 | 第34-35页 |
| ·良好燃烧工况的判断与调节 | 第35-36页 |
| ·锅炉氧量的调整分析 | 第36-39页 |
| ·锅炉氧量的控制 | 第36-39页 |
| ·锅炉风量的调节 | 第39页 |
| ·煤水比的调整分析 | 第39-41页 |
| ·动态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 ·汽机扰动对锅炉的耦合特性 | 第41-42页 |
| ·汽轮机调门开度变动 | 第42页 |
| ·燃料量的变化 | 第42页 |
| ·给水量变化 | 第42-43页 |
| ·燃料与给水的调节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600MW 锅炉燃烧系统的试验与分析 | 第44-58页 |
| ·600MW 锅炉燃烧系统试验 | 第44-47页 |
| ·试验基础 | 第44-46页 |
| ·试验前锅炉具备的条件及试验要求 | 第46页 |
| ·试验步骤、内容及运行方式 | 第46-47页 |
| ·排烟热损失q_2 试验分析 | 第47-50页 |
| ·一次风量对燃烧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50页 |
| ·烟温特性的试验分析 | 第50-53页 |
| ·炉膛出口烟温 | 第50-51页 |
| ·屏式过热器进出口烟温 | 第51-53页 |
| ·汽温特性的试验分析 | 第53-58页 |
| ·屏式过热器汽温特性 | 第54页 |
| ·低过与低再汽温特性 | 第54-56页 |
| ·煤水比对主汽温度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58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