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背景 | 第9-10页 |
| ·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15页 |
| ·轨道交通 | 第13-14页 |
| ·城市空间景观 | 第14-15页 |
|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的现状问题分析 | 第19-31页 |
| ·规划建设中的盲点 | 第19-21页 |
| ·研究领域缺少重视 | 第19-20页 |
| ·专业经验的匮乏 | 第20页 |
| ·系统设计的缺陷 | 第20-21页 |
| ·整体性上的不足 | 第21-24页 |
| ·景观结构网络不清晰 | 第21-22页 |
| ·轨道线割裂沿线城市空间 | 第22页 |
| ·缺乏整体景观的连续性 | 第22-23页 |
| ·与环境的不融合,形成无序景观 | 第23-24页 |
| ·城市特色的丧失 | 第24-26页 |
| ·可意象性的丢失 | 第24-25页 |
| ·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消失 | 第25-26页 |
| ·舒适感的缺乏 | 第26-30页 |
| ·尺度上的不舒适 | 第26-27页 |
| ·色彩上的不舒适 | 第27页 |
| ·视觉上的不舒适 | 第27-28页 |
| ·空间使用上的不舒适 | 第28-29页 |
| ·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 第29-30页 |
| ·施工过程中的不舒适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轨道交通沿线城市空间景观解析 | 第31-49页 |
| ·基于城市意象下的轨道交通沿线空间再认识 | 第31-44页 |
| ·“路径”要素 | 第31-32页 |
| ·“边界”要素 | 第32-36页 |
| ·“区域”要素 | 第36-38页 |
| ·“节点”要素 | 第38-40页 |
| ·“标志物”要素 | 第40-41页 |
|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1-44页 |
| ·美学视角下的轨道交通沿线城市空间景观审美分析 | 第44-47页 |
| ·审美的主体要素 | 第44-45页 |
| ·审美的行为分析 | 第45-46页 |
| ·审美的视觉分析 | 第46-47页 |
|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的特性研究 | 第47-48页 |
| ·功能的特定性 | 第47页 |
| ·活动的局限性 | 第47页 |
| ·体验的动态性 | 第47-48页 |
| ·环境的整体性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研究 | 第49-69页 |
|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设计的宏观层次 | 第49-52页 |
| ·城市总体规划 | 第49-51页 |
| ·轨道交通专项规划 | 第51页 |
| ·总体城市设计 | 第51-52页 |
|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设计的中观层次 | 第52-57页 |
| ·城市特色的重塑造 | 第52-53页 |
| ·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 第53-54页 |
| ·现代交通工具与自然景观环境的融合 | 第54-55页 |
| ·沿线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 第55-56页 |
| ·沿线空间的连续性原则 | 第56页 |
| ·个性空间的表现 | 第56-57页 |
| ·轨道交通沿线空间景观设计的微观层次 | 第57-68页 |
| ·整体空间形态的把握 | 第57-58页 |
| ·点空间景观的塑造 | 第58-60页 |
| ·带状空间景观的塑造 | 第60-65页 |
| ·面域特色空间景观的组织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