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渎职罪主体的变迁 | 第10-16页 |
一、渎职罪主体立法沿革 | 第10-12页 |
二、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出台 | 第12-16页 |
(一) 司法解释 | 第12-14页 |
(二) 立法解释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渎职罪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 第16-30页 |
一、关于渎职罪主体界定标准学界观点概览及评析 | 第16-18页 |
二、渎职罪主体内涵的理解 | 第18-25页 |
(一) 国家机关的特征和范围 | 第18-22页 |
(二) 从事国家机关公务之解读 | 第22-23页 |
(三) 从事国家机关公务资格的取得 | 第23-25页 |
三、渎职罪主体的外延 | 第25-30页 |
(一) 界定渎职罪主体外延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二) 关于有争议的渎职罪主体的认定 | 第26-27页 |
(三) 渎职罪主体的外延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渎职罪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立法缺陷 | 第30-32页 |
二、司法解释的缺陷 | 第32-33页 |
三、立法解释的缺陷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渎职罪主体规定的具体构想及建议 | 第35-41页 |
一、完善渎职罪主体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二、学界观点概览及评析 | 第36-39页 |
三、完善渎职罪主体的思考 | 第39-41页 |
(一) 进一步明确渎职罪主体范围 | 第39页 |
(二) 明确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关系 | 第39页 |
(三) 明确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渎职罪主体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