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多孔材料的发展 | 第10-14页 |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4-18页 |
·溶胶-凝胶合成法 | 第14-15页 |
·表面活性剂模板结合溶胶-凝胶合成 | 第15-17页 |
·嵌段共聚物模板结合溶胶-凝胶合成 | 第17页 |
·乳液模板结合溶胶-凝胶合成 | 第17页 |
·其他模板法结合溶胶-凝胶合成 | 第17-18页 |
·多孔材料的主要应用与发展前景 | 第18-22页 |
·微孔分子筛的传统应用和发展前景 | 第20-21页 |
·介孔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2章 PAM/SiO_2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34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高分子PAM微凝胶的制备 | 第25页 |
·PAM多孔微凝胶的制备 | 第25页 |
·二氧化硅种子溶液吸附法制备PAM/SiO_2复合微球 | 第25-26页 |
·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的溶胀行为和表面形貌 | 第27-28页 |
·不同量二氧化硅种子溶液对PAM/SiO_2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28-30页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0页 |
·热重分析 | 第30-31页 |
·物理吸附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中空型多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50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试剂 | 第35页 |
·高分子PAM微凝胶的制备 | 第35页 |
·PAM多孔微凝胶的制备 | 第35-36页 |
·中空型多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36页 |
·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PAM微凝胶的形貌 | 第37页 |
·中空二氧化硅多孔微球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7-39页 |
·中空型多孔二氧化硅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能谱分析 | 第40-41页 |
·热重分析 | 第41页 |
·XRD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物理吸附 | 第42-43页 |
·中空型多孔二氧化硅可能的形成机理 | 第43-45页 |
·反应物的量对多孔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45-48页 |
·前驱体正硅酸乙酯的体积对多孔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45-47页 |
·氨水的浓度的变化对多孔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中空型多孔二氧化硅、PAM/SiO_2微球负载农药虎威缓释行为的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52页 |
·多孔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和PAM/SiO_2复合微球对虎威的吸附 | 第52-53页 |
·药物释放 | 第53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 第53-5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载药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以多孔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和PAM/SiO_2复合微球为载体的农药缓释行为的比较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