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章 创作初期——对现实民间日常苦难的隐忍与逃离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认同农民对待苦难的怨恨、麻木与隐忍 | 第12-16页 |
第二节 表现农民对乡村苦难的逃离情绪和无奈接受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缺少崇高感的反抗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创作转型期——直面生存绝境的苦难 | 第20-39页 |
第一节 转型原因与特色 | 第20-24页 |
第二节 直面生存绝境的苦难态度 | 第24-36页 |
第三节 苦难意识的狂欢化表达和悲剧精神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创作调整期——对苦难之因与反抗方式的反思 | 第39-46页 |
第一节 返观现实苦难,调整叙事策略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对反抗苦难的方式进行反思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剖析造成苦难的“人祸”之因 | 第43-46页 |
第四章 隐含作者面对苦难时复杂、矛盾的价值立场 | 第46-54页 |
一、 死亡的价值与生命尊重 | 第46-47页 |
二、 对权力的崇拜与批判 | 第47-48页 |
三、 对城市的崇拜与批判 | 第48-50页 |
四、 对尊严的道德判断 | 第50-51页 |
五、 与基督教思想的悖与同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参考书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