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8-3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8-12页 |
一、技术革新与网络调查的兴起 | 第8-9页 |
二、网络调查的机遇与挑战 | 第9-11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的创新目标 | 第12-32页 |
一、什么是网络调查 | 第13-16页 |
二、网络调查的可操作性:优势、局限及解决方法 | 第16-21页 |
三、网络调查的科学性:优势、局限及解决方法 | 第21-30页 |
四、已有文献的不足 | 第30-31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目标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逻辑与现实困境 | 第34-64页 |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研究逻辑 | 第34-39页 |
一、社会科学的实证传统 | 第34-35页 |
二、孔德实证精神的内涵 | 第35-37页 |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 | 第37-39页 |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困境 | 第39页 |
第二节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 第39-52页 |
一、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 第40-42页 |
二、社会科学自主性的丧失 | 第42-48页 |
三、统一于实践的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 第48-52页 |
第三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脱节 | 第52-60页 |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对立 | 第52-56页 |
二、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脱节 | 第56-57页 |
三、统一于实践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 第57-60页 |
第四节 再论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研究逻辑 | 第60-64页 |
一、对“科学环”的反思 | 第60-62页 |
二、实践取向的研究的基本原则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与实践取向的社会科学研究 | 第64-8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的特点 | 第64-70页 |
一、互联网的双重属性 | 第64-67页 |
二、互联网的信息表现形式 | 第67-69页 |
三、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 | 第69-70页 |
第二节 互联网与整合的研究过程 | 第70-76页 |
一、从实践中发掘研究问题 | 第71-72页 |
二、研究与实践的互动 | 第72-75页 |
三、理论与经验的互动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整合的研究方式 | 第76-81页 |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 第76-78页 |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中间道路 | 第78-79页 |
三、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 第79-81页 |
第四节 互联网与互动的研究关系 | 第81-86页 |
一、研究者之间的互动 | 第82页 |
二、研究对象的互动参与 | 第82-86页 |
第四章 网上调查与网民的互动参与 | 第86-109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参与意愿的理论基础 | 第86-91页 |
一、影响研究对象参与意愿的因素 | 第86-89页 |
二、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89-91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91-99页 |
一、实验条件的设计 | 第91-92页 |
二、关键概念的测量 | 第92-95页 |
三、实验控制 | 第95-97页 |
四、数据采集 | 第97-99页 |
第三节 网上调查中网民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第99-109页 |
一、网民对实践取向的网上调查参与意愿更高 | 第99-101页 |
二、网民的代价和回报感知对网上调查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 第101-103页 |
三、实践取向的网上调查引起更高的回报感知和更低的代价感知 | 第103-107页 |
四、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3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0-111页 |
三、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 第111-112页 |
四、结语 | 第112-113页 |
附录一、专家深度访谈提纲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专家深度访谈名单 | 第114-115页 |
附录三、网民深度访谈提纲 | 第115-117页 |
附录四、网民深度访谈甄别问卷 | 第117-119页 |
附录五、大学生样本调查问卷 | 第119-124页 |
附录六、新生代在线样本库调查问卷 | 第124-132页 |
附录七、样本基本特征表 | 第132-137页 |
附录八、其他统计分析表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2页 |
致 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