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 第10-21页 |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理论渊源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 第10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理论渊源 | 第10-12页 |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和特征 | 第13-17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 | 第13-15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特征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和功能 | 第17-21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 | 第17-18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历史演进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程序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的死刑复核程序制度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分析 | 第25-33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现行状态 | 第25-27页 |
二、我国死刑复核权的回收历程 | 第27-33页 |
第三章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 | 第33-49页 |
第一节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现存缺陷分析 | 第33-34页 |
一、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需要加强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 | 第33页 |
二、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没有明确核准的期限 | 第33页 |
三、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完善的思路 | 第34-36页 |
一、系统化理论 | 第34页 |
二、国外的立法借鉴 | 第34-35页 |
三、对死刑复核程序完善研究的误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死刑复核的程序设计 | 第36-40页 |
一、在现有审级制度制度基础上提高审判质量 | 第36-37页 |
二、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运行模式 | 第37页 |
三、为死刑复核程序设定审理期限 | 第37-39页 |
四、确立合议庭成员“全体一致原则”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完善我国对死刑案件审理的证据制度 | 第40-43页 |
一、完善现有的证明标准 | 第40-41页 |
二、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41-43页 |
第五节 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检察监督和权利保障机制 | 第43-46页 |
一、加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检察监督 | 第44-45页 |
二、保障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利 | 第45-46页 |
第六节 不断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