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伊斯兰教(回教)论文--对伊斯兰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以宁夏同心县为个案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动态第14-18页
  一、关于回族教育史的研究第14-15页
  二、关于回族教育的理论研究第15页
  三、关于地区性回族教育的研究第15-16页
  四、关于回族伊斯兰教教育的研究第16-18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发展概述第20-42页
 第一节 回族伊斯兰教育发展概况第20-26页
  一、伊斯兰教育发展概述第20-23页
  二、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形成和演变第23-26页
 第二节 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研究第26-37页
  一、经堂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26-28页
  二、经堂教育的发展及其学派的形成第28-31页
  三、经堂教育的特点第31-34页
  四、经堂教育的主要内容第34-37页
 第三节 伊斯兰教经学院教育第37-42页
  一、伊斯兰教经学院教育的发展和现状第37-40页
  二、经学院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关系第40-42页
第三章 同心回族伊斯兰教育第42-53页
 第一节 同心县概况第42-44页
  一、地理与气候第42页
  二、建置与沿革第42-43页
  三、资源与物产第43-44页
 第二节 同心县的回族第44-46页
  一、同心县回族的形成和发展第44-45页
  二、同心回族现状第45-46页
 第三节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第46-49页
  一、明清时期的经堂教育第46-47页
  二、民国时期的经堂教育第47-48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堂教育第48页
  四、改革开放后的经堂教育第48-49页
 第四节 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功能第49-53页
  一、承继并弘扬伊斯兰文化第49-50页
  二、维系和巩固回族共同体第50-51页
  三、培养和造就回族穆斯林人才第51页
  四、提升回族穆斯林大众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第51-53页
第四章 同心县回族教育个案研究第53-92页
 第一节 同心教育发展历程第53-55页
  一、第一阶段:南宋至清朝时期(1144─1911年)第53页
  二、第二阶段: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第53-54页
  三、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8年)第54-55页
  四、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第55页
 第二节 同心县国民教育个案研究第55-76页
  一、同心县豫海镇幼儿教育第56-61页
  二、同心县豫海镇和韦洲镇小学教育第61-66页
  三、同心县豫海镇和韦洲镇中学教育第66-76页
 第三节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个案研究第76-88页
  一、学校制伊斯兰教育第77-81页
  二、清真寺教育第81-88页
 第四节 回族职业教育第88-92页
  一、同心职业教育简述第88-90页
  二、办学特色第90-92页
第五章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第92-98页
 第一节 伊斯兰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影响第93-94页
 第二节 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和谐发展需要处理的几个问题第94-98页
  一、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对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提升作用第94-96页
  二、充分发挥伊斯兰宗教教育对国民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第96-98页
第六章 结语第98-106页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西北回族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第99-100页
 二、伊斯兰教育对推动我国西北地区现代化有积极意义第100-101页
 三、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制度文化的创新第101-102页
 四、同心县伊斯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第102-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10-111页
后记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中子诱发~(235)U裂变短寿命产物产额测量
下一篇:论调解与审判的整合:和谐社会民事纠纷解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