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言 | 第13-17页 |
一、中国行政指导监察的基本职能与重要意义 | 第17-31页 |
(一) 中国行政指导监察产生的必然性 | 第17-27页 |
1、实施行政指导监察的客观要求 | 第17-21页 |
2、实施行政指导监察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1) 行政指导监察的人性分析 | 第21-23页 |
(2) 行政指导监察的认识论基础 | 第23-24页 |
(3) 行政指导监察的法理学分析 | 第24-25页 |
3、行政指导监察的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1) 行政指导监察的经济体制条件 | 第25-26页 |
(2) 行政指导监察所需的法治条件 | 第26-27页 |
(二) 中国行政指导监察的基本职能 | 第27-28页 |
1、行政指导廉政监察 | 第27页 |
2、行政指导效能监察 | 第27-28页 |
3、行政指导合法性监察 | 第28页 |
(三) 完善我国行政指导监察的重要意义 | 第28-31页 |
1、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 | 第28-29页 |
2、促进和保障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 第29页 |
3、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29页 |
4、增强人们的政纪观念 | 第29-31页 |
二、我国行政指导监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 第31-37页 |
(一) 我国行政指导监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1-33页 |
1、行政指导监察受到众多牵制 | 第31-32页 |
(1) 同级党委政府的态度 | 第31页 |
(2) 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力 | 第31-32页 |
2、行政监察范围过窄,监察运行缺乏透明度 | 第32页 |
3、行政指导监察与其他监督系统的关系没有理顺 | 第32-33页 |
(1) 行政指导监察与人大监督缺乏有机联系,容易引发冲突 | 第32-33页 |
(2) 行政指导监察与检察监督、审判监督存在着职能交叉 | 第33页 |
4、行政指导监察手段软弱无力 | 第33页 |
(二) 问题的成因 | 第33-37页 |
1、行政监察体制不顺畅 | 第33-34页 |
(1) 双重领导体制有形或无形地制约着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 第33-34页 |
(2) “领导与监督”的矛盾无形地消弱行政指导监察功能 | 第34页 |
(3) 合署办公进一步弱化了行政指导监察职能 | 第34页 |
2、行政监察法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1) 《行政监察法》漏洞较多 | 第34-35页 |
(2) 我国的立法工作不及时,带有滞后性 | 第35页 |
3、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不到位 | 第35页 |
4、人员素质的制约 | 第35-37页 |
三、完善我国行政指导监察的对策 | 第37-49页 |
(一) 改革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 第37-39页 |
1、监察机关独立 | 第37页 |
2、确立监察官员的相对独立性 | 第37-38页 |
3、扩大行政监察机关职权 | 第38-39页 |
(二) 健全行政指导监察体系 | 第39-43页 |
1、强化行政指导决策系统监察 | 第39-41页 |
2、完善行政指导决策推行程序监察 | 第41-43页 |
(1) 制定行政程序法,为行政指导推行程序监察提供程序法依据 | 第41-42页 |
(2) 完善监察机关监督听证程序的制度 | 第42页 |
(3) 保证当事人的参与制度 | 第42-43页 |
(三) 加强行政指导监察法律制度建设 | 第43-46页 |
1、立法明确行政指导监察权 | 第43页 |
2、及时发布相关行政解释 | 第43-44页 |
3、加强行政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备案审查制度 | 第44页 |
4、健全监察官员的个人保障制度 | 第44-45页 |
5、加大行政指导违法者的成本与风险 | 第45-46页 |
(1) 通过立法加重行政指导违法者成本 | 第45-46页 |
(2) 提高违法指导的查处概率 | 第46页 |
(四) 加强行政监察干部素质建设 | 第46-49页 |
1、创新教育培训形式 | 第46-47页 |
2、创新教育培训内容 | 第47页 |
3、抓住教育培训的重点 | 第47-49页 |
(1) 营造浓厚的廉洁勤政氛围 | 第48页 |
(2) 搭建监察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载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