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4页 |
| ·赤潮及其危害 | 第8-10页 |
| ·赤潮及其成因 | 第8-9页 |
| ·赤潮的危害 | 第9页 |
| ·我国的赤潮及赤潮藻类 | 第9-10页 |
| ·赤潮藻的快速鉴定方法 | 第10-18页 |
| ·形态观察法 | 第10-11页 |
| ·光谱分析法 | 第11页 |
| ·免疫学鉴定方法 | 第11-12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2-18页 |
|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在藻类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 ·微卫星的概念及产生机理 | 第18-19页 |
|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 第19-20页 |
|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微卫星在赤潮藻类中的研究及其优越性 | 第21-2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 ·材料 | 第24-27页 |
| ·藻种来源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藻种培养基及实验中常用溶液、缓冲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 ·dbEST数据库中塔玛亚历山大藻EST序列的查找 | 第27页 |
| ·EST序列的去冗余 | 第27-28页 |
| ·微卫星位点的查找 | 第28页 |
| ·EST-SSR引物设计 | 第28页 |
| ·藻种的批量培养 | 第28-29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 ·PCR产物的检测与结果保存 | 第30-31页 |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 ·ESTs序列去冗余及微卫星位点的筛选结果 | 第32-34页 |
| ·引物设计结果及可用引物的筛选 | 第34-36页 |
| ·SSR引物的扩增结果 | 第36-38页 |
| ·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38-40页 |
| ·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 ·对7个样本的聚类分析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53页 |
| ·几种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的优劣性分析 | 第44-46页 |
| ·ESTs-SSR的密度及其分布情况 | 第46-47页 |
| ·关于在ESTs-SSR筛选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的讨论 | 第47-49页 |
| ·荧光标记引物-毛细管电泳检测微卫星DNA多态性的优越性 | 第49页 |
|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分析 | 第49-50页 |
| ·关于实验结果中一些现象的讨论 | 第50-51页 |
| ·用微卫星标记对亚历山大藻属进行分子鉴定的初步探讨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附录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