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释明制度论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2页
第一章 释明制度的法理透析第12-20页
 一、释明制度的内涵界定第12-16页
  (一) 释明的含义和种类第12-14页
  (二) 释明的目的第14-15页
  (三) 释明的性质第15-16页
 二、释明制度的法理依据第16-20页
  (一) 信赖真实说第16-18页
  (二) 协作式的诉讼指挥第18-20页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中的释明制度第20-29页
 一、大陆法系释明制度的变迁及发展趋势第20-25页
  (一) 德国第20-21页
  (二) 日本第21-23页
  (三) 法国第23-24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第24-25页
 二、英美法系对法官释明的态度及相关规定第25-29页
  (一) 美国第25-26页
  (二) 英国第26-29页
第三章 在我国确立释明制度的现实基础第29-36页
 一、顺应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之需第29-30页
 二、践行“司法为民”理念之需第30-31页
  (一) 满足“司法为民”理念的当代化之需第30页
  (二) 满足“司法为民”理念的中国化之需第30-31页
  (三) 满足“司法为民”理念的大众化之需第31页
 三、完善民事诉讼立法之需第31-34页
  (一) 现行立法的规定第32页
  (二) 相关的司法解释第32-34页
 四、指导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之需第34-36页
  (一) 法官消极被动不释明第34页
  (二) 法官释明重形式轻实效第34-35页
  (三) 法官释明不规范,随意性大第35-36页
第四章 我国释明制度的立法构想第36-51页
 一、释明行使的前提条件与限度第36-38页
  (一) 释明行使的前提条件第37页
  (二) 释明行使的限度第37-38页
 二、释明的内容第38-44页
  (一) 诉讼程序领域的释明第38-39页
  (二) 诉讼实体领域的释明第39-44页
 三、释明行使的阶段第44-47页
  (一) 立案阶段的释明第44-45页
  (二) 审前准备阶段的释明第45-46页
  (三) 开庭审理阶段的释明第46-47页
 四、释明的法律效果第47-51页
  (一) 当事人接受释明第48页
  (二) 当事人拒绝接受释明第48页
  (三) 法官怠于释明第48-49页
  (四) 法官过度释明第49-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
下一篇:头孢美唑钠粉针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