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扒村窑瓷绘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0-19页 |
一、扒村窑瓷绘艺术产生的地理历史背景 | 第11-15页 |
1. 禹州的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2.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 第12-13页 |
3. 文献,碑刻记载 | 第13-15页 |
二、宋金时代美术的发展特点 | 第15-17页 |
三、陶瓷业发展概况 | 第17页 |
四、陶瓷绘画与中国传统书画发展的不同步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扒村窑瓷绘风格产生的文化渊源 | 第19-26页 |
一、唐代长沙窑的装饰手法 | 第19-21页 |
二、磁州窑窑系的形成及其装饰特点 | 第21-22页 |
三、扒村窑与磁州窑系 | 第22-24页 |
四、扒村窑艺术特色形成之原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扒村窑瓷绘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的信息 | 第26-46页 |
一、书法文字装饰 | 第29-34页 |
1. 单字类 | 第30-31页 |
2. 吉语格言 | 第31-32页 |
3. 词与赋 | 第32-34页 |
二、山水、花鸟类装饰 | 第34-40页 |
1. 鱼藻纹 | 第36页 |
2. 鹤纹 | 第36-37页 |
3. 兔纹 | 第37-38页 |
5. 虎形纹 | 第38页 |
6. 牡丹纹 | 第38页 |
7. 菊花纹 | 第38-39页 |
8. 散草纹 | 第39页 |
9. 莲花纹 | 第39-40页 |
三、人物类装饰 | 第40-46页 |
1. 一般人物纹 | 第41页 |
2. 礼仪人物图 | 第41-42页 |
3. 仕女图 | 第42页 |
4. 婴戏人物 | 第42-44页 |
5. 历史戏剧人物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扒村窑瓷绘的艺术风格 | 第46-55页 |
一、扒村窑瓷绘的民间性 | 第47-51页 |
1. 工艺与材料 | 第47-48页 |
2. 器型 | 第48页 |
3. 构图 | 第48-49页 |
4. 色彩 | 第49页 |
5. 随意性与程式化 | 第49-50页 |
6. 中原地域文化 | 第50-51页 |
7. 民俗观念 | 第51页 |
二、扒村窑瓷绘的综合性 | 第51-55页 |
1. 民间瓷绘与宫廷美术 | 第52-53页 |
2. 民间瓷绘与文人大夫绘画 | 第53-55页 |
3. 陶瓷绘画与其它工艺门类的关系 | 第55页 |
第五章 扒村窑瓷绘的影响 | 第55-61页 |
一、扒村窑装饰风格在禹州的传承 | 第56-57页 |
二、扒村窑彩绘题材的演变 | 第57-58页 |
三、扒村窑装饰手法的发展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3页 |
参考资料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