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世界各国出版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文艺报》研究(1949-1966)

中文提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66)第9-16页
上篇:媒介的当代特征第16-63页
 第一章:《文艺报》与当代文艺思想第16-39页
  一 接受的策略:此消彼长第16-23页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本土化第23-27页
  三 “双百方针”的转向第27-35页
  四 “两结合”与以后第35-39页
 第二章:《文艺报》与文学制度的重建第39-63页
  一 体制的历史第39-45页
  二 专栏特征第45-51页
  三 社论的价值第51-58页
  四 体制内格局第58-63页
中篇:《文艺报》的编辑格局第63-120页
 第三章:《文艺报》主体特征第63-84页
  一 高规格布局第63-65页
  二 理念与方法第65-72页
  三 个体与身份第72-84页
 第四章:被批判的《文艺报》第84-101页
  一 批判的分类第84-86页
  二 先行的批评第86-90页
  三 针对性:1954 年第90-96页
  四 批判链:1957 年第96-101页
 第五章:《文艺报》的批判第101-120页
  一 “有节制”的批判第101-104页
  二 被动中的主动第104-109页
  三 从“常规”到“非常规”第109-120页
下篇:《文艺报》与当代写作传统第120-153页
 第六章:《文艺报》的“作者”第120-142页
  一 “第一作者”第120-125页
  二 “执行作者”第125-131页
  三 “毒草”作者第131-137页
  四、群众作者第137-142页
 第七章:《文艺报》的“失去”第142-153页
  一 “失去”的作者第142-148页
  二、“失去”的传统第148-153页
结语:后续研究的可能第153-155页
附录:《文艺报》(1949-1966)年表第155-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镇江市大气稳定度及抬升高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论历史课程中的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