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缩略符号 | 第15-16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 仔猪胃肠道菌群发育 | 第17-20页 |
2 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主要功能 | 第20-24页 |
·对肠道发育的影响 | 第20页 |
·发挥肠道屏障作用 | 第20-21页 |
·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21-22页 |
·微生物在宿主消化和吸收营养物上的作用 | 第22-24页 |
·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 第22页 |
·对蛋白物质的利用 | 第22-23页 |
·对脂类物质的利用 | 第23-24页 |
3 通过日粮调控肠道菌群 | 第24-29页 |
·日粮纤维 | 第24页 |
·益生素 | 第24-26页 |
·化学益生素 | 第26-27页 |
·酸化剂对仔猪胃肠道健康的影响 | 第27页 |
·其它活性物质对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7-29页 |
4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胃肠道微生物区系 | 第29-35页 |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 第29-30页 |
·16S rRNA基因指纹技术 | 第30-31页 |
·16S rRNA基因定量技术 | 第31-33页 |
·Real-time PCR | 第32-33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33页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33-34页 |
·肠道微生态研究从结构到功能的转变 | 第34-35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7页 |
·仔猪胃肠道菌群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37-98页 |
第一章 PCR-DGGE分析仔猪哺乳期和断奶后胃中总细菌和乳酸杆菌变化 | 第37-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英文摘要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断奶前、后仔猪胃和前肠菌群的变化 | 第44-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英文摘要 | 第55-56页 |
第三章 仔猪空、回肠食糜与肠壁中细菌及乳酸杆菌菌群比较 | 第56-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英文摘要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代表性差异分析比较两株来自不同地区的猪源Lactobacillus sobrius菌株 | 第67-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8-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英文摘要 | 第74-75页 |
第五章 16S rRNA基因分子技术研究益生菌Lactobacillus sobrius S1对仔猪后肠菌群的影响 | 第75-8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6-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3 讨论 | 第85-87页 |
英文摘要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基于不同可变区片段比较乳酸杆菌间16S rRNA基因序列差异 | 第88-9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5页 |
3 讨论 | 第95-97页 |
英文摘要 | 第97-98页 |
全文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4页 |
全文创新 | 第114-115页 |
附录 | 第115-134页 |
附录Ⅰ | 第115-117页 |
附录Ⅱ | 第117-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