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段含沙量过程预报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概述 | 第9-2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 | 第11-16页 |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7-21页 |
·河段概况 | 第17页 |
·水沙特性 | 第17-19页 |
·资料的选用 | 第19-21页 |
2 不平衡输沙模型 | 第21-4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模型要素的计算 | 第22-25页 |
·水流挟沙力计算 | 第22-23页 |
·非均匀沙群体沉速计算 | 第23-24页 |
·挟动流速V_0的计算 | 第24-25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25页 |
·预报辅助要素的分析 | 第25-33页 |
·流量预测 | 第25-26页 |
·流速、水深和水面宽预测 | 第26-30页 |
·出口断面未来冲淤态势判别分析 | 第30-31页 |
·双值挟沙力参数的率定 | 第31-33页 |
·预报方法 | 第33页 |
·模型检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41页 |
·非恒定流不平衡输沙模型——预报模型改进 | 第41-42页 |
·改进后的模型检验与讨论 | 第42-46页 |
3 系统响应函数模型 | 第46-56页 |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预报方法 | 第47页 |
·模型检验与讨论 | 第47-54页 |
·模型的改进建议 | 第54-56页 |
4 总结 | 第56-60页 |
·方法对比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