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 | 第15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想结合 | 第15页 |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乡镇企业崛起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 第16-24页 |
·乡镇企业崛起的必然性 | 第16-18页 |
·乡镇企业崛起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对社队企业发展的肯定 | 第18-19页 |
·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19-20页 |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第20-21页 |
·乡镇企业崛起的内在动力 | 第21-22页 |
·农副产品相对收益率低 | 第21页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第21-22页 |
·乡镇企业崛起的历史意义 | 第22-24页 |
·改变了农村经济单一所有制局面 | 第22页 |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第22-23页 |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乡镇企业分化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乡镇企业分化的特点 | 第24-25页 |
·企业规模多极化 | 第24页 |
·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 第24-25页 |
·企业数量相对减少 | 第25页 |
·乡镇企业分化的原因 | 第25-28页 |
·乡镇企业分化的外部原因 | 第25-26页 |
·乡镇企业分化的内部原因 | 第26-28页 |
·乡镇企业分化产生的影响 | 第28-30页 |
·乡镇企业分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28页 |
·乡镇企业分化的消极影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0-37页 |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30-31页 |
·对乡镇企业发展观念的反复性 | 第30页 |
·国家政策效应的弱化 | 第30页 |
·融资环境紧缩 | 第30-31页 |
·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 第31页 |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困境 | 第31-33页 |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问题 | 第32-33页 |
·乡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滞后 | 第33页 |
·乡镇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 第33-34页 |
·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 | 第33-34页 |
·乡镇企业制度创新意识不足 | 第34页 |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结构问题 | 第34-35页 |
·产业结构简单化,产品结构单一化 | 第34页 |
·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与发展失衡 | 第34-35页 |
·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制约 | 第35-36页 |
·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性认识 | 第37-44页 |
·乡镇企业的内涵与外延 | 第37-39页 |
·关于乡镇企业内涵的解说 | 第37-39页 |
·乡镇企业的新内涵 | 第39页 |
·乡镇企业的外延 | 第39页 |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乡镇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力量 | 第39-40页 |
·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 | 第40页 |
·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 第40-41页 |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 | 第41-44页 |
·保持与“三农”天然内在的联系 | 第41-42页 |
·以多元企业经济为发展目标 | 第42页 |
·实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 | 第42-44页 |
第六章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44-54页 |
·乡镇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 | 第44-46页 |
·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职能 | 第44-45页 |
·营造公平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45-46页 |
·创造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 | 第46页 |
·加快建立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 第46-49页 |
·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 第46-47页 |
·建立科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 第47-49页 |
·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三农”问题紧密联合 | 第49-51页 |
·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发展 | 第49-50页 |
·产业调整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相一致 | 第50页 |
·企业布局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 | 第50-51页 |
·有效降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 第51-54页 |
·提高政府监督力度 | 第51页 |
·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 第51-52页 |
·促进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 | 第52页 |
·注重引导、开发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 | 第52-53页 |
·实施广泛有力的社会监督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