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铁还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的多样性第10-14页
     ·土杆菌科(Geobacteraceae)第12-13页
     ·西瓦氏菌属(Shewanella)第13页
     ·超嗜热菌(hyperthermophiles)第13-14页
     ·非发酵型铁还原微生物第14页
   ·异化铁还原的机理第14-16页
     ·借助电子传递中间体复合物进行电子传递第15页
     ·与Fe(III)氧化物表面接触直接传递电子第15-16页
     ·借助Fe(III)螯合剂将金属离子螯合溶解后再将其还原第16页
   ·异化FE(III)还原酶第16-19页
     ·参与Shewanella 种微生物对不溶性Fe(III)呼吸的蛋白第17-18页
     ·Geobacter 种微生物的Fe(III)还原酶第18-19页
   ·影响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因素第19-20页
   ·异化铁还原的地学和环境生态意义第20-22页
     ·异化铁还原是最古老的呼吸形式之一第20页
     ·异化铁还原在环境污染防治和生物修复方面的作用第20-21页
     ·异化铁还原在抑制甲烷产生方面的作用第21-22页
     ·利用微生物电池可生产清洁能源第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3-28页
   ·供试土壤第23页
   ·培养基组成第23页
     ·1% PTYG 固体培养基第23页
     ·50% LB 液体培养基第23页
     ·柠檬酸铁固体培养基第23页
   ·铁还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第23-25页
     ·利用选择性平板培养基分离第23-24页
     ·利用选择性斜面培养基分离第24-25页
   ·菌体生长曲线测定第25页
   ·菌体铁还原稳定性的测定第25页
   ·铁还原菌株P4 的碳源利用试验第25-26页
     ·接种液的制备第25页
     ·铁还原菌株P4 对不同浓度碳源的利用第25-26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的FE(OH)_3 还原能力试验第26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的铁还原特征分析第26页
   ·16S RDNA 的 PCR 和序列测定第26-28页
     ·酚—氯仿法提取菌体16S rDNA第26-27页
     ·16S rDNA 的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第27-28页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8-40页
   ·铁还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第28页
   ·菌体生长曲线第28-30页
   ·菌体铁还原稳定性第30页
   ·菌株P4 利用不同浓度碳源对FE(OH)_3 还原的影响第30-32页
     ·菌株P4 利用不同浓度碳源对Fe(OH)_3 还原的影响第30-31页
     ·菌株P4 利用不同浓度碳源的Fe(OH)_3 还原特征分析第31-32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的FE(OH)_3 还原能力比较第32-37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对Fe(OH)_3 的还原能力第32-34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还原Fe(OH)_3 时的pH 值变化第34-36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利用不同碳源的Fe(OH)_3 还原特征分析第36-37页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第37-40页
第四章 讨论第40-43页
   ·铁还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第40-41页
   ·不同铁还原菌株利用不同碳源对FE(OH)_3 还原的影响第41-42页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第42-4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3-45页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43-44页
   ·研究特色及新见解第44页
   ·不足之处第44页
   ·研究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附图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附发表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高中生生物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
下一篇:虚拟仪器实现直流马达转速检测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