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背景 | 第11-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区域 | 第18页 |
·研究路线图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城市休闲空间系统可调控性理论 | 第23-25页 |
·旅游与游憩研究 | 第25-27页 |
·休闲中心地理论 | 第27-28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概念界定方面 | 第28页 |
·特征研究方面 | 第28-2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32页 |
·本文切入点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上海市中心城区 RBD的历史沿革 | 第33-51页 |
·殖民地时期(1848-1949) | 第33-42页 |
·早期的商业中心——“十里洋场”时期 | 第33-42页 |
·停滞时期(建国后——改革开放前) | 第42-43页 |
·复苏时期(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90年代) | 第43-51页 |
·背景 | 第43-44页 |
·演变动力 | 第44-46页 |
·整体空间结构特征 | 第46-48页 |
·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 第48-49页 |
·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上海市中心城区 RBD的空间结构现状 | 第51-68页 |
·分布现状 | 第51-52页 |
·整体空间结构特征 | 第52-54页 |
·多核网络状趋势 | 第52-53页 |
·核心再造 | 第53-54页 |
·核心集聚与轴向扩散并存 | 第54页 |
·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CBD与RBD叠加 | 第54页 |
·竞争关联 | 第54-55页 |
·中心集聚 | 第55-56页 |
·点轴模式 | 第56页 |
·淮海中路节点空间结构分析 | 第56-63页 |
·功能构成 | 第57-58页 |
·有序的空间结构 | 第58-63页 |
·小结 | 第63-68页 |
·RBD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存在问题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对城隍庙和南京东路步行街的问卷调查 | 第68-73页 |
·问卷的组织 | 第68页 |
·游憩者行为分析 | 第68-72页 |
·游憩者属性 | 第68-69页 |
·消费目的 | 第69-70页 |
·交通方式 | 第70-71页 |
·吸引动因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3-77页 |
·对 RBD空间结构演变历程的反思 | 第73-74页 |
·对上海市中心城区RBD的内部空间结构组织方法的回顾 | 第74-75页 |
·整体式发展思路,强调混合使用 | 第74页 |
·创造积极的公共空间 | 第74页 |
·善用历史建筑、强化游憩功能 | 第74-75页 |
·妥善处理交通问题 | 第75页 |
·未来趋势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一 图表索引 | 第79-81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学术论文与实践成果 | 第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83页 |
参与项目实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