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页 |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产业集群概念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产业集群形成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研究目标、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5-55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 第35-39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概念 | 第36-37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 | 第37-39页 |
·社会网络、嵌入性和社会资本 | 第39-43页 |
·社会网络 | 第39-40页 |
·社会资本 | 第40-41页 |
·嵌入性 | 第41-42页 |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嵌入性 | 第42-43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43-46页 |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 | 第44页 |
·交换权利论 | 第44-46页 |
·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利益相关者 | 第46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46-51页 |
·价值链 | 第47页 |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 | 第47-48页 |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 第48-49页 |
·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 | 第49-51页 |
·创新理论 | 第51-54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51-52页 |
·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第52-53页 |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55-80页 |
·县域产业集群的界定 | 第55-56页 |
·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55页 |
·几点说明 | 第55-56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 第56-67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56-59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59-61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人力基础 | 第61-66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资金条件 | 第66-67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社会资本 | 第67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1页 |
·区位特征 | 第67-68页 |
·资源特征 | 第68-69页 |
·地域商业文化 | 第69-70页 |
·政府的作用 | 第70-71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第71-79页 |
·模仿─网络效应模型 | 第71-73页 |
·历史、预期与循环累积理论 | 第73页 |
·基于典型案例的理论分析 | 第73-76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80-104页 |
·河北省产业结构的特征 | 第80-84页 |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 第80页 |
·以中小企业为工业主体 | 第80-82页 |
·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支撑工业 | 第82-84页 |
·河北省产业集群现状 | 第84-89页 |
·河北省产业集群总体状况 | 第84-85页 |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 第85页 |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 | 第85-89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 第89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贡献 | 第89-90页 |
·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 第89页 |
·产业集群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 第89-90页 |
·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90页 |
·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90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90-98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等级体系 | 第90-92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 | 第92-95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成长能力 | 第95-96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危机 | 第96-97页 |
·当地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的嵌入性悖论 | 第97-98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 | 第98-103页 |
·清河羊绒产业集群 | 第98-100页 |
·安国药业产业集群 | 第100-101页 |
·白沟箱包产业集群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升级 | 第104-133页 |
·利益相关者和谐: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 | 第104-114页 |
·集群内利益相关者不和谐的原因 | 第104-105页 |
·产业集群内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让渡 | 第105-110页 |
·促进集群利益相关者和谐的具体措施 | 第110-114页 |
·创新:产业集群升级的生命线 | 第114-124页 |
·技术创新 | 第114-120页 |
·管理创新 | 第120-123页 |
·制度创新 | 第123-124页 |
·社会资本嵌入性均衡: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保证 | 第124-127页 |
·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强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河北省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嵌入性均衡 | 第125-127页 |
·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升级的生态保障 | 第127-129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 第127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 | 第127-129页 |
·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 第129-132页 |
·河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必要性 | 第129-131页 |
·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升级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河北省典型县域产业集群分析——肃宁县 | 第133-170页 |
·皮毛产业集群调研 | 第133-139页 |
·案例选择意义 | 第133-134页 |
·调研设计 | 第134-136页 |
·调研对象概况 | 第136-137页 |
·调研情况总结 | 第137-139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历史溯源 | 第139-142页 |
·肃宁县区位特征 | 第139-140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 第140-142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 | 第142-148页 |
·皮毛购销有传统 | 第142页 |
·龙头企业带动 | 第142-143页 |
·国际产业转移与市场需求空间扩张 | 第143-144页 |
·当地社会资本 | 第144页 |
·有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农民企业家 | 第144页 |
·交通条件得天独厚 | 第144-145页 |
·肃宁县政府务实创新、富有远见 | 第145-148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148-153页 |
·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 第148-150页 |
·民营企业为主,多为中小企业 | 第150页 |
·产业集群依托专业市场 | 第150-151页 |
·产业技术涉及多个环节 | 第151-153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作用 | 第153-155页 |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第153-154页 |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 第154页 |
·保障农民的交换权利,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 第154-155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155-163页 |
·产业集群功能还不完善 | 第155-157页 |
·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 第157-159页 |
·集群内企业人才不足 | 第159-160页 |
·技术创新和储备不足 | 第160-161页 |
·有效融资渠道窄 | 第161页 |
·同行竞争者威胁强 | 第161-162页 |
·环保、制度压力大 | 第162-163页 |
·肃宁县皮毛产业集群的升级 | 第163-169页 |
·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完善集群功能 | 第163-164页 |
·促进集群分工合作,提高集群实力 | 第164-165页 |
·加强集群内共性技术开发研制,提高集群技术水平 | 第165-166页 |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 | 第166-168页 |
·依托区域优势和各种机遇,促进产业集群升级 | 第168页 |
·转变政府职能,为集群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 第168-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第七章 县域产业集群评价 | 第170-186页 |
·网络层次分析法 | 第170-175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170-171页 |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 第171-172页 |
·ANP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172-175页 |
·基于ANP的县域产业集群评价 | 第175-185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175-17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78-185页 |
(1) 分析问题,构造出 ANP 结构模型 | 第179-180页 |
(2) 因素分析及影响网络 | 第180-181页 |
(3) 计算 | 第181-185页 |
·实践意义 | 第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6-19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86-189页 |
·未来展望 | 第189-191页 |
·研究不足 | 第189-190页 |
·研究展望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202-203页 |
附录 | 第203-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